兒山難離世 「博崴媽媽」化悲痛為力量推山海教育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2019年政府宣佈開放親近山林政策,加上遇到疫情無法出國,登山人數激增的同時,山難救援和死傷事件也逐年創新高,為了避免憾事,有越來越多團體投入山林環境教育,其中就有一個化悲傷為力量的母親-博崴媽媽,因為2011年就讀大學的兒子張博崴發生山難,搜救51天後才尋獲遺體,雖然博崴媽媽提告國賠敗訴,但她把「找出問題」和「避免遺憾」當作使命,創立面山學校,不定期舉辦登山自救教育訓練,同時爭取開放許多急救裝置,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登山風險,平安返家。

博崴媽媽杜麗芳說:「我如果以後找工作,或是我自己做我的工作太累的話,第一個想做的工作是那個,山導,山導就像那個,你要去爬玉山,帶隊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山難有這麼樣地讓人害怕,我覺得第一個要改變的,就是教育,第二個要改變的就是救難機制。」她是杜麗芳,更多人叫她博崴媽媽,2011年兒子因山難死亡,從此改變夫妻倆的命運,散盡家財全心投入山林安全教育。

領隊兼導遊小董說:「歡迎博崴媽媽來,這次我們帶大家去赤科山,附近的山域,然後做一個一日的行程,我是今天的領隊兼導遊我叫小董,董先生好,這是我們的夥伴,他叫Kitma,也是炸炸,會在後面壓隊。」博崴媽媽和70多歲的先生,親自帶我們爬山,示範安全的登山安排,博崴媽媽杜麗芳說:「碰到比較不好走的地形,比如說有碎石坡,或是有下雨的泥濘地的話,我們走都要小心,我在研究山難的這幾年,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通常死亡的原因,不是迷路就是失溫,那這兩項如果有當地的人,當地的原住民,或當地的登山隊帶著你爬山,那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

博崴媽媽耳提面命,一定要找當地的導遊帶路,一人在前另一人壓隊,帶足裝備安全自負,她和先生都有心臟問題,但為了靠近兒子愛山的心,也為了了解當年兒子在山裡面面臨的困境,原本不爬山的夫妻倆,跑遍許多山頭,也重回帶走兒子的白姑大山,博崴媽媽杜麗芳說:「我要把事情弄清楚,這也是我曾經像行屍走肉,出去看山不是山,食物不是食物,然後整個像紙片一樣,然後就很,有點掉到谷底的感覺。」夫妻倆談起兒子的山難事件,彷彿歷歷在目,就讀中山醫學大學應用外語系四年級的張博崴,原本約好和同學爬白姑大山,但朋友臨時有事,曾經在國外受過山野訓練的張博崴,決定獨自完成計畫。

博崴媽媽杜麗芳說:「因為他他那個計畫做了很久,計畫啦,準備的東西,都做了很久。」但當天下午,張博崴聯絡女友表示迷路後就失去聯絡,警消前後出動600多人次搜索,51天一無所獲,最後靠1名山友,只花1天就找到遺體,博崴媽媽杜麗芳說:「他是要求救,所以他把外帳搭在岩石那邊,讓上面的人能夠看到他,另外他把他的,帶的那個清單,他知道他會沒救,所以他可能把它弄成一個紙鶴,放在貼在那個岩石上,我覺得看到那一段,我真的是很難過很難過,怎麼會這樣子的結局。」

法醫研判,張博崴失蹤後一週才死亡,搜救人員有可能錯過搶救時機,博崴媽媽痛徹心扉,認為救援機制出了問題,多次向消防局溝通反應,卻吃了閉門羹,憤而申請國賠,2015年05月27日,一審認定南投縣消防局有疏失,判賠267萬元,成為台灣第一起山難國賠事件,2018年11月14日,法院改判免賠定讞,不過博崴媽媽並沒有因此挫敗,2019年,政府宣布開放親近山林政策,山域事故案件暴增,2019年207件死亡27人,2020年454件死亡41人,2022年412件死亡40人,統計截至2023年6月,也有216件24人罹難。

無論是救援和死亡案件都在逐年攀升,博崴媽媽則持續四處奔走,舉辦專業人員訓練,她以兒子之名,創立山海博崴社會企業,成立面山學校,以守護山林安全為使命,搜救訓練教官說:「好來博崴媽媽,我們拉拉看好來拉拉看,來加油,有喔拉得動喔對不對,剛才五個人拉這一條,拉不上來,現在一個人拉就拉了上來,好再加一個幫忙一下。」博崴媽媽杜麗芳說:「意外發生的時候,你們怎麼知道,我在哪裡呢,如果不知道,可能像博崴受困了。」

博崴媽媽也在短短幾年內推動登山保險,消防署編列預算強化山區搜索,簡化直升機緊急救援申請辦法,爭取完成開放衛星電話申請,山域嚮導認證管理辦法重新修正,引進可達高山即時救援的PAC(攜帶式加壓艙)等,博崴媽媽杜麗芳說:「這個是總統府它的回函,然後這是桃園各縣市的。」只要有任何管道能提高山林安全,博崴媽媽花費苦心研究爭取,不辭辛勞進出立院修法,不計時間和成本,博崴媽媽杜麗芳說:「那失去這位,而且我感覺不應該會發生,為什麼會發生,我現在能做的,能夠幫博崴做的,到底我能夠影響什麼,但是這個對國家很重要,對教育很重要,無形的力量,所以我要堅持把這條路,讓大家都看得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