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生存戰】食在有愛 暖心餐食物地圖|華視新聞雜誌

黃筠婷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根據統計,全台有220萬貧窮人口,被救助體系排除在外,也就是所謂的「邊緣戶」。這些弱勢民眾在貧窮線下掙扎,甚至不少人,疫情之後失去謀生能力,連一餐溫飽都成問題。好在社會上有一群人伸出援手,接住這些「艱苦人」,他們主動提供待用餐和愛心物資,讓弱勢家庭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希望透過尊重及關懷,讓受助者從心理層面開始脫離貧窮狀態。如今有不少曾經接受幫助的民眾,也開始挽起衣袖當志工回饋社會。接著就帶您看到,「善的循環」是如何從這些社會角落開始發酵。

上午不到11點,店門還沒開,已經陸陸續續有人潮聚集,而店裡頭老闆的手沒停下來過,埋頭備料備餐,一份份美味餐點出爐。但這些精心料理的咖哩飯,老闆賺不了錢,是用來免費發送的愛心待用餐。

餐廳負責人曾中田說:「客人來的時候我們就直接現煮,他來領我就會給他,絕對不會讓他拿不到。」只要有需要,不用提出證明,說一聲,就能吃到熱騰騰的咖哩,老闆的這分心意,餵養著許多艱苦人。

領餐民眾說:「我只有靠我老公一個人領勞保金,勞保金2萬2,我租房子1萬3,感覺生活有壓力,就是有愛心餐所以就出來拿。」領餐民眾說:「很感恩,(老闆)他都有加多一點菜,我有給他說不要加了,他每天都加。」

這飄香新北永和街頭的咖哩,賣了10個年頭,待用餐服務就持續了6年,發送的餐點上萬份,最近更是發到家喻戶曉。新聞片段(2023.8.24)說:「喑啞爸爸寫下,請問可以給我兩份待用餐嗎,因為我兩個小孩沒得吃,老闆見狀馬上多送一份餐,還有水果跟油飯。」

新聞片段(2023.9.5)說:「不少民眾出手捐款,就連台語歌后江蕙也伸出援手,派人送上善款。」曾中田說:「那時候還被人家講話,說什麽在打廣告什麽的。」

一個善舉卻遭人質疑,甚至因為爆紅,領餐的人數越來越多。曾中田說:「被濫用,好像沒有擔心過,只是有時候做太多,因為有一次做到好像30份吧,當然心裡會覺得說,這些人真的是需要的嗎,可是想想之後,隔天我還是照做。」

幫助他人,老闆沒有遲疑。曾中田說:「有個阿伯跑來說他有困難,或者是說有工作然後收入很少,說他這個月有困難,說可不可以每天來領,我說沒關係你就來。」

有些是沒有謀生能力的老人家,有些是遭遇生活阻礙的年輕人,因此就算感到辛苦,老闆也沒有想過放棄。曾中田說:「因為太忙了,我當下就哭著做,我有時候會告訴我自己說,他們真的是需要的人。」

曾中田說:「以前也是有一餐沒一餐的,18歲就離家了,然後是工讀生,欠很多錢卡債。有時候是月光族,薪水沒有很多,也是過得很苦啊那時候,我還跟同事借錢吃飯。」

因為有相似的經歷更能同理,善的信念也在這裡開始發酵。曾中田說:「客人還幫我們倒垃圾,幫我們搬重物,不然就是待用餐的人,會投功德箱錢,投5塊10塊這樣子。公司有賺錢我就去回饋社會,好運自然會回到我身上來,這是真的,所以我想要繼續做。」

食愛銀行專案執行李至上說:「我覺得我們從名字上面,就期待有點不一樣,我們叫做食愛銀行。」通透明亮的空間,整齊排列的貨架,坐落在台北市大同區的,這家食愛銀行,即將開始營業。

記者黃筠婷說:「貨架上的商品,志工都已經先寫好了有效期限,最重要的是這個數字,它可以讓來到這裡的會員了解到,得用多少的點數來兌換商品。」

李至上說:「每個月會提供500點的虛擬點數給會員,這些點數都是外面市價的3分之1。我們發現我們沒有辦法,用一個統一性的一個標準,去提供一些物資給他們,那不如就讓他們自己來選。他們來選,我覺得也是間接地告訴他們,我們尊重你的需求,我們是看重你的需要的。」

比起傳統的物資箱這裡更像是超商,來到這裡的民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主動選擇,獲得尊嚴的同時,疲憊的心也能有個出口。李至上說:「像有一些獨居老人,他們可能一個月,不會跟其他人講到幾句話,那我們也就安排了很多關懷志工,他的工作就是來陪他們聊天,關心他們現在的近況。」

透過社福機構或是地方里長轉介目前食愛銀行的會員還是以台北市大同區周邊為主。服務家庭33戶看似不多但來到這裡的每個人都能得到滿分的關懷

帶著太太來到食愛銀行,今天是羅大哥跟徐大姐的採購日。食愛銀行會員家庭羅信雄說:「她在從事視障按摩,疫情開始後她在醫院的小站,結果後面一、兩年都停擺沒工作,靠我只有一份打工或是低收補助。我後來又出車禍就在家裡休養,接近快半年了還沒好,還好有這個食愛銀行,真的幫助我們很多。」

食愛銀行會員家庭徐銘馡羅信雄說:「我們缺什麽拿什麽,就像小型超市一樣很方便,不會浪費物資。而且我們可以挑選我們喜歡的東西,其實這邊的東西我們的點數換算的話,一個月差不多可以省5千塊。」

暫時失去謀生能力的夫妻倆,在這裡不只獲得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心靈的溫暖。食愛銀行會員家庭徐銘馡說:「因為我全盲,然後一般的人不會這麽熱情,可是他們像阿賢還有個妹妹,他們都會跑來找我聊天,聊一聊很開心聊很久,好像很久很久沒有見面的親戚,還是朋友那種感覺,好像家人那種感覺很溫馨。」

是徐大姐把這分溫暖,化作善的循環。羅信雄說:「她有做過義工,她去幫人家按摩免費的,推廣按摩,如果我們以後有能力的話,我們也是要來做幫忙。」

跟她有志一同的還有花姐。食愛銀行會員家庭張曉花說:「我們在這邊拿食物還有一些物資,還可以做志工。」從一開始的拿取物資,到現在加入志工行列,身為單親媽媽的花姐,生活其實一度失去方向。

張曉花說:「2008年3月分的時候(先生)生病走了,那時候小孩子才剛剛讀幼兒園。先生在的時候我沒有工作,在家裡顧小孩,然後對台灣也不是很熟,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自己頭上。」

日子的磨練,因為有了食愛銀行出現轉變。張曉花說:「之前帶著小孩子去公園的時候,有人居然叫我阿嬤,因為家事煩惱就變得很蒼老,後來來這邊之後,自己的心態都改變了之後,現在滿開心的也生活很充實。」現在花姐也要把獲得的能量,接力下去。張曉花說:「想要讓小孩子,在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同時,我們也學習怎麽樣去幫助別人。」

如何讓貧困者脫離原本的狀態,是溫飽之外,食愛銀行的一大目標。食愛銀行志工林欣賢說:「在可能是比較被社會排除的一些族群,其實是需要這樣子的心理支持跟關心。」李至上說:「給他一點自信,給他一點陪伴,給他一點肯定,讓他可以從這個貧窮狀況擺脫。」食愛銀行志工李宜庭說:「因為我從小就是受到這些幫助,我覺得我應該要回饋回來,有機會就幫忙,就會覺得自己也滿開心的,別人也會覺得開心。」

社會的角落,善的循環,其實比我們想的還要更近。易福社會企業創辦人鍾馥如說:「我們在談的善循環膳循環,就是善良的善,還有一個月字旁膳食的膳。」

原本從事科技產業的鍾馥如,因為看見需求,自行創業建立食物地圖,連結付出者與需要者 ,讓有限的資源可以更好地被利用。鍾馥如說:「疫情前,普遍大家都覺得食物過剩就是浪費,但疫情之後才發現,原來食物不夠的人這麼多。食物地圖它是一個工具,它可以讓想要捐贈的人,或想要領取的人,可以快速地去取得食物資源。」

鍾馥如說:「它定位好之後,其實我們就會幫你,放大到你的所在地點。」規模僅僅幾個人的小企業,維運著這張遍及全台的大地圖,所有資訊一目了然。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蒐集2千多個愛心店家資訊使用者超過5萬人,但鍾馥如不只是要解決剩食以及飢餓問題,更要讓這樣的概念傳遞出去。

鍾馥如說:「清潔的大姐兒子跟女兒,小時候是政府跟大家來幫忙養的,她說現在小孩子上班了有一點能力了,她想要做一點回饋,她就捐贈了我們5千塊錢。我覺得在收到贊助的時候,看到匯款紀錄,真的還滿感動的。」

下一步鍾馥如還將跟團隊,推出桌遊深入校園。鍾馥如說:「先有想法,當你發生了食物有過多或食物有不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可以有地方去求援,或者有地方可以去捐贈。」

需要的時候不要害怕求援,因為未來你也可能是那個,伸出援手的人。鍾馥如說:「努力地大聲告訴大家,你現在真的是有需要,但你有能力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可以做一些回饋的。」

一份溫暖人心的餐點,一間充滿關懷的店面,還有拉近彼此的地圖,讓愛與善點亮社會灰暗角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