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林洧旭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眷村是台灣特有的時代印記,您知道台灣有多少座眷村嗎?1949年兩岸高度緊繃對立,當時國民政府為了安置上百萬名來台官兵及眷屬,陸續興建超過800座眷村。紅磚黑瓦低矮平房,就這麼陪伴來自大江南北的移民,走過漂泊歲月
青翠飽滿的土芭樂,高掛枝頭鮮嫩欲滴,依照時令輪番登場的採果行動,是許多眷村孩子,念念不忘的兒時記憶。憲光二村導覽志工梁寶升說:「我是梁寶升,寶貝的寶升旗的升,我今年65歲了,憲光二村來講,對我來講,8歲我就在這邊放牛長大。」
興建於1968年的憲光二村,是桃園唯一的憲兵眷村,低矮房舍黑瓦紅牆,陪伴著梁寶升及梁卉茹兩姊妹,走過青春歲月。憲光二村導覽志工梁卉茹說:「這邊以前還有一個雜貨店,我的同學一個住68號,還有一個64號,小時候的記憶,全部都在這個村子裡面。」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來自大江南北,60萬軍人、15萬名眷屬亟待安置,當時政府為了方便取得土地,許多眷村不是鄰近墳墓,就是位於荒郊野外,憲光二村也是如此。梁卉茹說:「我們後面看到很高的房子,其實它以前是墓地,就是墳場。」
梁寶升說:「等到清明節那天我們就很忙,為什麼因為「臆墓粿」有錢。」梁卉茹說:「「臆墓粿」意思是他會用謎題給我們猜,我們猜對了就有獎品,或者是他們會準備一些零錢給我們,給到1塊的,我們都會說他是大戶了。」梁卉茹說:「拿了臆墓粿的零錢以後,我們就會跑到雜貨店買零食。以前砂糖不是一包一包,它是整桶或是一個大麻布袋,所以要一斤就秤一斤給你,要半斤就秤半斤,油也是米也是。小時候最愛金柑糖,以前小時候基本上是沒有零用錢,這個糖果我們很省著吃,通常都是舔了幾口以後會放在塑膠袋裡面,然後想到再吃。」
眷村是1949年至1960年代,紛亂時代下的產物,這裡的門牌號碼,依稀吐露官兵們心中的不安與牽掛。憲光二村駐地工作站村長郝秀慧說:「我帶大家看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這條巷弄,少了一個門牌號碼。它的號碼都是這樣S形,所以這邊是14號,再過來就是12號,中間就是少了13號。有一次有一個民眾,他在講的時候,多愁善感地講出13號是不是失散的意思,我們的志工聽到就覺得很有感,覺得這個13號失散這件事情,更貼切這些軍眷的心情。」
2006年憲光二村宣布遷村,居民全數搬離後,房舍破敗頹圮,一度淪為治安黑洞。2016年居民啟動活化策略,透過文史調查,空間整備及社區營造,齊心翻轉危機。郝秀慧說:「歡迎大家來我們的憲光二村,這間是30號,那時候遷村(民國)96年的時候,有一個劇組叫光陰的故事,在這邊拍攝的。這是聽說是孫一美的家,所以有很多的大陸粉絲,他們特別來找孫一美的家。」
梁卉茹說:「當然它老舊了,我們可以給它重修,但是修完了以後,我必須找回老感情,這個老感情必須配合老建物,我們一起找回憶。」
鏡頭來到40公里外,位於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同樣積極改頭換面走出活路。馬祖新村導覽志工王芝琴說:「大家好歡迎來到馬祖新村,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屋脊上的星星。馬祖新村的這個建築,它在屋脊上都有一個星星的裝飾,星星是我們軍人,將軍的意思,告訴別人要當軍人要努力加油,你有一天可以戴上星星的。」
1957年馬祖新村落成完工,總數129戶,主要安置來自馬祖的陸軍第84師部隊,又被譽為桃園將軍村。馬祖新村導覽志工王芝琴說:「這戶是馬祖新村的14號,他的大兒子是兩顆星,小兒子當過陸軍總司令,他是三顆星。」王芝琴說:「在眷村來講,應該算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太辛苦了顛沛流離。有了眷村以後,就有根的感覺,因為我們到台灣來以後就住這裡,住最久,蓋了眷舍我們就在這邊住了40、50年,已經是不能講第2個家,這就是完全就是我的家。」
78歲的導覽志工王芝琴,祖籍河南,10歲那年她搬進馬祖新村,在台灣落腳生根。王芝琴說:「這是在馬祖新村,布置成一個以前教室的模樣,以前的教室都會有禮義廉恥、總統的像。馬祖新村有一個幼稚園,是民國48年就成立的幼稚園。」
王芝琴說:「馬祖新村以前大家都是矮圍牆不是高圍牆,大家都知道眷村房子很小,大家洗澡通通都在廚房裡。然後男孩子很皮,看到誰家的廚房到了晚上不亮燈的,就想一定有人在洗澡,就會去給他敲敲或丟小石頭,讓裡面的人很緊張。裡面的女生一叫,媽媽們一定會出來,又吼又叫究竟是誰,是哪一個人。所以說後來慢慢地家裡女孩多的,就把圍牆給它加起來了。」
和台灣許多眷村命運雷同,2004年的遷村計畫,也讓馬祖新村成了一座空城。2018年文創資源進駐,讓荒廢多年,走過顛沛流離的老眷舍再現活力。馬祖新村文創店家呂學志說:「小時候去眷村,一整排紅色的門,門口裡面矮矮的,其實圍牆算高也不算高,裡面種很多像是龍眼樹,再來就是它有很棒的庭院跟樹蔭。」
從復古氛圍出發,吃冰這件事也有濃濃古早味。呂學志說:「我現在做的是枸杞銀耳口味的冰棒,很多以前住過眷村的老先生老太太,他來的時候,我告訴他裡面有冷氣,要不要坐著裡面吃冰比較涼快,他說不要,我喜歡坐在庭院裡面曬著太陽,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子。」
馬祖新村文創店家呂玟儀說:「小時候有很多朋友住眷村,會在眷村玩耍,就會覺得眷村的很多媽媽都會種很多的植物,像九重葛或是牽牛花。」呂玟儀說:「因為本身我做花藝,然後又做香氣,那時候看到眷村的時候就覺得,眷村跟自然是完全融合在一起。」呂玟儀說:「這個眷舍,我覺得最大的特色就是天花板,它保留下來的天花板很有特色,我想要讓它再更有天然的感覺,所以就是設計了和室的臥榻。」
眷村常見花草搭配美式花園洋房,馬祖新村的獨特美學,挺過風霜歷久彌新。記者陳沿佐說:「隨著時代變遷,許多的眷村也都像這樣子人去樓空,房舍破敗凋零。桃園市文化局,就將位在中壢的馬祖新村,以及龜山的憲光二村,還有在大溪的太武新村,組成了桃園眷村鐵三角,保留承載台灣歷史的獨特記憶。」
桃園市文化局局長邱正生說:「如果我們要保存眷村文化,單靠一個眷村事實上是有不足。眷村鐵三角串聯這幾個基地,讓它成為一個眷村文化傳承的共同的平台。」
太武新村志工隊隊長鍾清圓說:「好歡迎你們來到我們的太武新村。」太武新村的住戶,是曾參與八二三
鍾清圓說:「金門本身是很小,大約只有150平方公里而已,當初落下的彈將近48萬顆,就像下雨一樣稀哩嘩啦這麼多。」鍾清圓說:「當初在打金門砲戰的時候很慘烈,死亡的人很多,當初死那麼多人的時候,我們就是包覆起來,然後直接放在旁邊。因為屍體越來越多,可能我架著機槍,就是放在屍體上面。」
走過煙硝,太武新村轉型再造,成為藝文基地。太武新村策展團隊策展人高慶榮說:「這件作品,是謝騆瑜藝術家所創作的,她的作品是《番鴨與大海》,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非常多手榴彈造型的物件,是藝術家說她小時候常常吃的一種糖果。在這件作品,還可以看到她有編輯的小冊,這個小冊是她在駐村期間,對於台灣的早期的歌謠很有興趣,她說其中有一首歌,她印象很深刻,那個歌叫《台灣出甜粿》,最後一句是台灣出炸彈,就是說炸彈跟甜粿,這種又甜又有點危險的東西,對應在一起的時候,發現這首歌很有趣。」
昔日戰火意象,化為酸中帶甜的零食,戰爭與和平,透過藝術重新轉譯。高慶榮說:「未知旅程,這一次的展覽返回到園區來思考。其實太武新村,從過去是軍眷生活的場域,後來離開了沒落荒廢,一直又到文化局,透過歷史修繕的方式,讓民眾來到這裡。甚至在未來,它其實就是在啟動一趟,我們所在探索與未知的一個旅程。」
高慶榮說:「這件作品,其實是蔡馥合藝術家的作品,叫做《關係編織-金門地毯》,透過編織這個作品,打造了一個金門的造型,他現在這邊的展台形式,可以看到下面就有點像台灣海峽。包括有過去在太武這邊的原住戶,甚至有去過金門或是有跟金門有關係的,一起共同完成了這件作品。」
高慶榮說:「眷村在全世界來看,是非常非常獨特的一個文化面貌,我們也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而不是用歷史教科書的方式,讓更多人以不同的方案,來了解過去眷村的面貌。」
走過純樸的有情歲月,桃園眷村鐵三角,兼容並蓄,以創生為名翻開歷史新頁,訴說雋永記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