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循環經濟學 廢料的N種可能|華視新聞雜誌

劉十賢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穿舊了或者不合身的衣服,您通常會如何處理呢?是轉送還是將它們送進衣物回收箱呢?其實除了回收或丟棄,這些舊衣布料都有機會,以不同樣貌的衣著或是背包款式重獲新生。另外也有設計師運用巧思創意,將原本要被丟棄、準備進焚化爐的廢棄塑膠、木材,改頭換面搖身一變,成為實用的桌椅、盆栽。減碳時代,文創設計師如何扮演環保推手,帶大家朝「永續生活」理念邁進?文創的循環經濟學,帶您深入了解。

拼接外套、室內盆栽、造型桌椅,在華麗問世前,它們的原料都差點進入垃圾焚化爐,能夠重新改頭換面,是文創設計賦予新生。舊衣改造體驗者倪千惠說:「這不是新衣服,這是我之前很胖的時候的衣服,所以我想要把它改成裙子,不要忘記自己胖的時候的樣子。」

紡織廢料經過精心整理分類就像調色盤,為參加「一日設計師」體驗的民眾,妝點舊衣。倪千惠說:「我覺得改得很好啊,衣服變裙子,而且突然變得實用了,在家裡跟出來都可以穿。」倪千惠說:「它會讓我想到,我家還有沒有什麼衣服可以繼續利用,而不是再把它丟棄到我們家垃圾間,比如說衣服變裙子也可以變包包,之後買新衣服的可能就會降低。」

永續文創品牌共同創辦人林怡君說:「他們(消費者)藉由加入或者體驗的過程中,其實會對廢棄材料的產生,有了很多的了解,可能會影響到他日後一些行為,或消費的時候會反思。」

如何讓時尚朝永續之路邁進,林怡君從設計著手,將資源循環議題帶進大眾視野。林怡君說:「我們其實做的事情是體驗的設計,再加上廢棄材料的整理。不會穿的(衣服)裡面,有你丟得掉跟丟不掉的,那這個(體驗)設定的是,你不穿又丟不掉的。」

記者劉十賢說:「牛仔褲穿久了難免尺寸不合,或是想要換新款式,但舊的這條別急著丟掉,還可以交給設計師巧手改造。」

服裝設計師林姿兒說:「用這個材料的最大限度,還有不能浪費的角度去看,像我剛剛做這件褲子,就是完全沒有浪費一丁點它的布料,跟我們一般的設計作法完全不同。」林怡君說:「牛仔褲大家都很多,所以要找到不穿的牛仔褲來改的話,對很多的消費者來講是比較容易的。我們會去拼接這些廢棄料,讓牛仔圍裙可以有更多的,不一樣的設計。」

他們也和產業攜手,試著擴大循環經濟影響力。林怡君說:「我們會想要先看他(業者)有什麼廢棄材料,是可以加到這個設計裡面的。」林怡君說:「像飯店業者最容易產生的廢棄材料,可能是像窗簾、床單這些東西,把他們那些要淘汰的變成盥洗袋子,就是它自己的內部也循環。」林怡君說:「像這個是(服飾)業者,他找設計師設計了很漂亮的版型,讓主人的T-shirt可以變成寵物的帽T,那寵物又很特別,應該是很喜歡主人味道。」

林怡君說:「希望這一件事情,是可以拓展到各個消費者的層面,不是只是時尚領域或設計師才能做的事,就是你反反覆覆在做一件事(消費)的時候,能不能去思考有更好的選擇,找到永續的可能。」從永續時尚看見文創的綠色潛力,究竟設計能不能進一步翻轉現況。

塑膠是另一項難解的環保習題,台灣一年有20萬公噸的塑膠容器回收量,重量相當於140億個手搖杯,廢棄塑膠經過再製技術,煥然一新成為文創亮點。記者劉十賢說:「記者背後這一整片瓶磚,平均一塊就有500至600公斤重,由塑膠餐盒、手搖杯、牛奶瓶等容器組成。接下來經過清洗粉碎之後,就可以踏上再生之路。」

塑膠碎片透過造粒機,熔融冷卻切割,變成一顆顆塑膠粒,成為實用文創的生產原料。環保科技公司研發部經理許程宇說:「像我手上的文具組,一支筆的重量大概就一個手搖飲料杯,所以下次喝完一個手搖飲料杯,妥善地回收之後,它就可以被做成一支彩色筆。」

許程宇說:「早期再生材料品質狀態都不會太好,那研發這邊能做的就是配方的改質,然後拓展它們的應用範疇。只要我們再生料的品質做到位,要有很好的環保價值,其實都是可以做到的。」

塑膠再生降低資源消耗,這是設計師的獨到理念。永續文創設計師韓世國說:「(以前)提燈有用塑膠做,是用新的塑膠,我們光這樣子(用再生材料)的碳排量,就少了70%。」韓世國說:「這個瓶身是用100%的PE回收塑膠,瓶蓋是用100%的PP回收塑膠。這個部分跟設計有很大的關係,當塑膠設計得好,好回收可以重複使用,可以對環境不造成威脅,能夠減少更多能源,它反而是一個更好的材料。」

從事工業設計20多年的韓世國,自2016年開始開發各式各樣的永續材料,走進他的工作室,文創品琳瑯滿目,卻一點都看不出它們曾經被視為垃圾的蛛絲馬跡。韓世國說:「這個椅子是一個可麗露造型的椅子,它是第一張,這個玩具大概占了(成分)80%,它用玩具回收打碎,再用類似像甜點的模具,去旋轉加熱把它做出來。你會覺得好豐富好繽紛的色彩,就不會想說它是一個回收的塑膠或垃圾。」

挑戰循環文創的無限可能,農業廢棄物也能變身餐具和容器,再次將美味盛盤端上桌。韓世國說:「這個是鳳梨纖維,用100%的回收材料做的,包含回收紙跟回收鳳梨纖維。」韓世國說:「當初在實驗鳳梨纖維的時候,我自己跑到家裡附近的大型的水果攤,說我想要鳳梨皮,他說可以。有看到很多鳳梨皮他們在削,我就把它撿起來,把它切碎然後做各種實驗,就在自己家裡做。」

韓世國說:「環保最大的責任是在於誰,工廠製作也好,民眾使用也好,都是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況。那如果在設計端一開始考慮的時候,就把永續循環考慮進去,那是一個很重要很棒的事情。」

設計領軍開創永續契機,設計師賦予作品獨特魅力,順勢推動循環經濟成為日常。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俊旭說:「文創產業最重要的,它就是要讓你覺得,不要說它是資源回收的東西。教育推廣,杯子是環保杯,我用的筆是環保筆,或者我用的袋子我穿的衣服,自然而然就會感覺到,循環經濟的力量是在你的生活裡面,帶動你的消費行為,消費行為會往綠色消費的方式前進。」文創助攻普及綠色消費,永續文創循環再生帶動循環經濟,能否成為地方產業活化的契機。

這天我們來到位於新竹湖口的,地方創生木工坊,工藝設計團隊,運用文創巧思結合森林固碳特性,他們也想盡一力解決地球暖化。記者劉十賢說:「棒球是國人相當熱愛的運動,但也會因此產生許多的斷棒或是廢棄的瑕疵球棒,現在經過再製,可以成為衣帽掛勾或是椅子,揮出循環經濟的全壘打。」

地方創生木工坊創辦人陳偉誠說:「像這樣的球棒,一年大概會打斷兩千到三千支左右,它就是完全只能進到焚化爐燒毀。我覺得很可惜,所以我就試著想說,是不是能用這個球棒,再經過再一些加工,變成椅子、家裡的掛飾,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很棒的實木材料。樹木捕下來的碳,都是存放在這些樹枝身上,如果燒掉的話,等於把這個固下來的碳又排回空氣。」

陳偉誠和周邊學校社區合作,改寫廢木通往焚化爐的傳統命運。陳偉誠說:「其實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麼多的料源多半都是來自校園,甚至是丘陵地的果樹枝條,台灣我們粗估,應該最少一年,會有上百萬公噸這樣的料源。」

陳偉誠說:「台灣其實每一年,都會有非常多的人工的疏伐,事實上這一個料源就是來自花蓮的柳杉,柳杉它有很棒的精油的香氣,它可以抗白蟻。」

木工坊前身是座木炭工廠,如今除了傳統製炭技藝,還多了藝術價值和永續意義。炭藝師謝惠婷說:「類似校園修枝,我們把它做分類,可以做成木工家具的先做成家具,那不能做成家具的就進行碳化。」

謝惠婷說:「我們想說它(木炭)能不能跟植物結合,因為它的排水性很好,然後表面又有除濕的功效。台灣的俚語上,「炭」跟賺錢的「賺」是同音,很多人都會選擇炭盆栽當禮物。如果他只是單純的燃料,其實價值太低了,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提高附加價值,然後給予它一些不同的創意思考。」

陳偉誠說:「到現在我們累積應該有超過700位的學習者,有15位的匠人在這個地方被培訓出來,他們能夠一年消化將近300到600公噸不等的料源,讓它本來從廢棄木的料源,變成一張漂亮的桌子或者是椅子。」

2024年回到家鄉新竹的趙韋程,幾乎天天來木工坊報到,親身投入體驗循環經濟。地方創生木工坊學員趙韋程說:「我覺得他們的模式,厲害是在於的確符合循環經濟升級再造這件事情,在新竹對循環經濟有興趣的人來說,先有一個據點。很多這樣循環經濟的模式,雖然可以在家自己做,比如自己去撿(木材)都沒問題,但是做出來的升級再造效益就不高,那它還是必須要有一個像軍火庫的地方,讓大家去可以比較好地去做這件事情。」

陳偉誠說:「你如果把地方創生看作它的背景,就是有產生一個綠色的就業機會,有很多年輕人更能夠返鄉來說,不只是要種田不只是要種果樹,我回來是來做循環經濟。」

專家認為鬆綁法規,循環經濟引擎運轉會更加順暢。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俊旭說:「他(文創業者)會遇到很多,法規的障礙,比如去收這個(廢棄)樹木,不見得收得到。為什麼收不到,因為他沒有清除業者的資格,回收處理的法規跟循環經濟促進的方面,怎麼樣做協調跟溝通,我覺得現在是我們需要去處理的。如果你可以清楚地,把你的環境效益講很清楚,那我們就希望(法規)可以去鼓勵啦。」

法規鬆綁以利循環文創,從舊衣枯木塑膠廢棄物出發,設計者結合環保理念,融合對生活創意的靈感,不只翻轉消費習慣也帶動地方創生,期待地球資源生生不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