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烏來 看見泰雅 返鄉青年傳承部落文化|華視新聞雜誌

林志儒 採訪/撰稿 林洧旭 攝影/剪輯  / 新北市

提到新北市的烏來區,你腦海當中浮現的除了溫泉、老街、瀑布,還有哪些印象呢?其實烏來是新北市境內唯一的原鄉部落,也有著相當豐富的泰雅文化歷史。過去許多因為風災被迫離開家鄉,在都市打拚的泰雅族人,多年後都不約而同,陸續回到部落創業奮鬥。不管是走入山林的狩獵學堂、或是與傳統織布文化緊密結合的咖啡廳,他們在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努力維持生計的同時也致力傳承,期待家鄉變得更好。跟著返鄉青年的腳步,深入烏來,一起感受泰雅文化的魅力。

返鄉泰雅青年田原Kinga‧Tazing說:「現在不同的鳥在叫,有時候有鉛色水鶇紫嘯鶇、台灣藍鵲,反正有很多種鳥類陪我們在山上,所以有時候在山上,你看起來像一個人,其實不無聊。」

總是起個大早,在各種鳥鳴的陪伴下親手製作餐具,他是烏來大桶山泰雅藝術館的創辦人,現年35歲的田原。原本是在烏來老家經營景觀咖啡廳,但2015年的蘇迪勒風災,讓他不得不離開熟悉的部落。Kinga‧Tazing說:「在風災之後,烏來的產業很慘,我那時候是第二度被踢出去都市生活。在外面生活就可以更想像,有點像鮭魚想要返家,原來那些魚被沖下來,會想要返家的那種思維,就一直會在腦中,為什麼要返回去返回去,會有那樣子的想法。」

Kinga‧Tazing說:「第二次返鄉又更重視到生態,跟泰雅族過去的文化知識,還有生活的技能技巧,甚至是家族長輩所留下來的這些故事,都會去盤點。所以其實回到山上,就慢慢會有一些思維跟復育有關防災有關,不單純只是文化觀光而已,它有更多的教育內涵在裡面。」

記者林志儒說:「來到新北市烏來區的大桶山泰雅藝術館,或許你會有些疑問,所謂的藝術館,那展間跟展品在哪裡呢,其實整片山林,就是最好的文化展演場域。」

Kinga‧Tazing說:「這顆叫烏臼,這排叫小葉赤楠,這個叫做水苧麻,你不怕的話你摘一個紅色的吃,可以直接摘來吃,很甜。」

剛摘下來的果實,有著獨特新鮮口感,而山徑邊隨手摘來的桂竹筍,也散發著剛出土的清香。繼續邁步向前,田原帶我們進入他祖父祖母,過往狩獵栽種作物的土地。

入山祈福儀式(泰雅族語),yutas Batupiru,祖父巴杜比路,,yaki balaq mwah loyi,祖母我又來看祢們了,mhway simu ru mhway ta,感謝祢們的守護非常謝謝。Kinga‧Tazing說:「這個以前我們是不鎖的,後來發現這邊的獼猴會開始偷刀偷獵具,我們才開始有買鎖,不然以前是不鎖的啦,因為裡面工具太多了。他們也不是偷,只是先借後講,被發現了之後講,其實光這一面的獵具就好幾種,不管是現在法律上禁用的,或者是什麼的,但是我們也已經沒有在用了,就變成是做一個變遷上的教材。」

一排排的獵具,是父親傳承下來的寶貴經驗,過去在獵場當中,合法使用的陷阱,如今成了在自家土地上的知識寶庫。Kinga‧Tazing說:「其實陷阱很多樣式,但是原理大同小異。」

不管是設置陷阱,還是模擬使用傳統弓箭狩獵,田原用輕鬆又幽默的方式,述說自家的狩獵故事,也分享了他心心念念,想幫助部落振興經濟的計畫。

Kinga‧Tazing說:「不要去破壞掉這個平衡,就是你賺錢跟生活負擔的,以及部落的資源分配等等這幾個面向,都要去考量到到一個均衡的話,你在部落裡面的事業,才能夠做得長久也可以做得好。在部落做生意,你一定要以部落,整個部落的山林,還有部落的人群為第一考量。為什麼傳承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因為你必須要傳承,必須要保護這個生態的持續性,這些生態資源永續的概念,因為孩子要一直在這邊生存啊。」維持生計也為部落文化盡一份力。

這家烏來瀑布咖啡廳的老闆,也為了這個理想持續努力。現年36歲的高玉玫,在經營咖啡廳的同時,也有著泰雅織女的身分,中學時期總是一股腦地想到外地生活,在真正離家之後,才發現自己有多離不開家鄉的部落。

返鄉泰雅青年高玉玫Wasiq‧Yakao說:「小時候就跟我媽說,等到我18歲就要離開家,然後我媽就想說,小小年紀一直說18歲要離開是要去哪,他們就當玩笑話。大學考超遠考到台南去,所以我大學就在台南生活,然後住在外面嘛,那時候真的是很想回來耶,就是在南部生活的時候。」

Wasiq‧Yakao說:「早期這個咖啡廳是我姊姊開始做,我不是專業的,但是從那個時候,有老師來教她,然後姊姊再教我。中間那段,店裡就是爸爸做的爸爸經營,到我回來之後再慢慢重新地去調整菜單什麼的。」

Wasiq‧Yakao說:「如果織布要可以跟產業搭上關係,就要想辦法做些什麼,讓它可以維持生計。」隨著生意逐漸步上軌道,高玉玫心中的「織布魂」,也跟著蓬勃萌發。在母親的協助指點下,店內除了咖啡研磨的聲音,也開始伴隨織布機運作的聲響。

已經66歲的周小雲,一頭栽進了泰雅織布的世界,轉眼已經30多年。她不只是推動,烏來織女文化復興的重要先驅之一,也為烏來認證找回了失落多年的獨特屈尺群織紋,更進一步帶領部落年輕女性,加入泰雅織女行列。

泰雅織女周小雲Yokay‧Payas說:「剛開始在學並沒有說我會因為織布賺錢,沒有那個想法,只有想說老人都還在,跟著老人學。我們以前為什麼會跑到花蓮南投,幾乎尋遍整個名師這樣學起來的,所以想想雖然累,最起碼我們已經讓氛圍還是織布的那種開心,讓這些年輕人也看到了。」

Wasiq‧Yakao說:「小時候我們在老街看到的那些布,大部分都是工廠出來的,可是人家只是為了買紀念,它就被框框(框架)起來了。你會以為那個就是泰雅族,這件事情是我覺得最可怕的一件事,你今天拿一個,可能不是真的我們傳統的服飾,因為都是改良的比如像背心或是什麼,甚至連布都不是織的,但他到處說這是泰雅族,然後可能去跟人家分享這也是泰雅族,那就很可怕,久了它就真的變泰雅族了。」

Yokay‧Payas說:「我是希望是她們能夠喜歡自己的文化,我是泰雅族我愛我的文化,也沒有強迫啦,這個年代不可能強迫,最起碼我一份喜愛自己的文化,就這樣傳承下去。」

林志儒說:「努力傳承文化的精神,當然讓人相當敬佩,不過對於有些曾經在外,闖蕩打拚的泰雅族人們來說,想回到山林,想回到部落生活的原因,其實相當簡單。」

返鄉泰雅青年周懷恩Temu‧Yobu說:「就是不習慣外面的生活,還是習慣山上的生活比較自由。」返鄉泰雅青年林詩倩說:「你在外面跟在山上的模式不一樣,所以很多瑣碎的事情,或者是遇到工作上的問題,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

和多數原鄉部落的青年一樣,周懷恩和林詩倩這對夫妻,都曾經離家到異地打拚,無法適應都市忙碌又緊湊的生活,於是他們又回到部落經營小本生意。炸物輕食,搭配當地現採免費贈送的燉煮桂竹筍,簡單的料理盛裝著滿滿的人情味,餐桌一擺板凳一拉,這間山林小店,成了部落中熱鬧的嘉年華會所。

林詩倩說:「就是能聚集我們部落的青年,常常聚在一起,就覺得意義滿大。因為我還沒開店以前,他們都是在下面的廣場站著喝酒聊天,也沒有什麼吃的可以配,我後來才想說來開這家店,有跟他們說我有開囉,他們就很開心地說終於有地方可以坐下來聊天,終於有地方可以歡樂。」

山林懷抱總是溫暖,始終熱情敞開雙臂迎接想回鄉的族人,他們在自家土地打拚,汲汲營營認真生活的同時,也積極努力傳承泰雅文化,為原鄉部落原有的美麗,打開了另一篇嶄新視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