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十賢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花蓮縣
狗一向被視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也是救難隊的重要夥伴成員。2024年4月花蓮大地震時,搜救犬Roger在救難過程中的英勇表現,令人印象深刻。9歲的Roger,雖然是一隻即將退休的資深搜救犬,但牠每天仍然保持最佳狀態活力十足,積極參與各種模擬災難場景的搜救演練。一旦要前往地震、風災現場時,這些搜救英雄守護人類生命的專業表現,都來自牠們平時接受的紮實訓練。究竟具備什麼樣特質的狗,適合擔任搜救犬?牠們如何與朝夕相處的領犬員互動?想要成為一隻救難犬,需要歷經哪些養成教育與磨練?帶您深入了解。
2024年4月強震重創花蓮太魯閣,救難人員把握黃金時間挺進災區,斷垣殘壁間有一位身分特殊的救難英雄,牠是9歲的搜救犬Roger。憑著敏銳嗅覺,Roger在崩塌的砂卡礑步道,發現罹難者,給予失去至親的家屬一絲慰藉。
高雄市搜救犬隊領犬員李信宏說:「牠一開始是有遵循我的指揮去搜救,到第2次我指揮的時候,發現牠怎麼都沒有動,指揮第3次牠終於走了。走過去之後牠又停了一下,當下我就覺得真的有發現(罹難者),要不然牠不會在那邊停留那麼多次。」
Roger的另一位隊友傳八,在近乎垂直的陡峭崩壁仔細搜索,幫助因為震災不幸身亡的人,找到回家的路。高雄市搜救犬隊領犬員陳孟弘說:「進去砂卡礑的時候最危險,但是牠還是很天真的跟我們一起,好像要去遊戲。我對牠的關注會更多,因為牠在搜索很專心,不會發現有落石等等狀況,我必須幫牠看到這一點,讓牠也可以安全一起回來。犬跟人的信任,真的是平常訓練都有發揮到上面。」
這群立功的搜救犬們,都來自高雄市的消防局特搜中隊。高雄市搜救犬隊領犬員蘇冠銘說:「這個事件真的是知道,一樣的一塊面積,但是用人力去找一天一夜,可能效率都沒有搜救犬30分鐘來得好,真的要相信搜救犬的嗅覺,跟牠運用的能力。」
走進馴養中心,搜救犬們遇到陌生人絲毫不怕生,勇敢自信就是牠們的代名詞。李信宏說:「牠是一隻很活潑好動,不太聽話的小孩,看到陌生人牠就去嗅聞,選牠當搜救犬就是看中牠這一點,很落落大方主動直接。」
模擬災區的訓練場地,堆滿瓦礫石塊,人類很難站穩腳步的崎嶇地表,狗卻能健步如飛。搜救大考驗首先登場的是,從2023年加入搜救行列的拉布拉多犬萬斯。
記者劉十賢說:「在這一整片瓦礫堆當中,我找到了一個躲藏點,待會我要進到這個洞裡面,希望Roger可以趕快來救我。我現在躲在這個洞穴裡面,它其實是模擬真實的地震發生之後,可能會有房屋傾斜,或是人會被壓在瓦礫堆下面的場景。」
緊接著上陣的是資深學長Roger,來回鎖定目標,Roger大聲呼喚救難隊員,共同協助待救者脫困。李信宏說:「牠從一開始上去就知道,牠要蒐集待救者、生還者的氣味,所以牠到下風處的地方,才發現味道好像是從後面來的,所以牠又繞回來。我們在現場,最常做到的就是遙控。」
領犬員根據每隻狗的不同個性,擬定個別訓練計畫,他們從日常培養默契,才能在每趟任務合作無間。陳孟弘說:「帶5年了,牠1歲的時候從日本來,來的時候適應比較沒那麼快,所以我就直接用牠最熟悉的語言訓練牠,讓牠比較能夠適應台灣這個環境。」
高雄市搜救犬隊領犬員鄭莛芸說:「牠是我接生的,牠爸爸媽媽都是我帶的,爸爸媽媽都是日本來的狗。米娜牠小時候就是那種,什麼事誰受困了,天不怕地不怕,我來了快點誰需要,然後牠就會衝過去。牠做什麼我們都會稱讚牠,培養牠有自信,搜救犬小時候的性格培養非常重要,因為在搜索過程中,其實搜救犬是非常獨立的,牠需要能夠比一般的狗有判斷問題的能力。」
李信宏說:「牠(Roger)的能力很強,牠不聽我的也可以完成這個任務,我就要想辦法讓牠知道,你聽我的,我們可以一起完成這個任務會更好。」蘇冠銘說:「每天看牠(萬斯)就覺得很可愛,但是牠很皮的時候,一定會有挫折。我們能做的東西就是去調整訓練,有時候可能跟人一樣,牠每天也會有一些小情緒小脾氣,牠今天不是很配合的時候,我們就調整成更簡單,然後讓它(訓練)更符合牠的需求。」
除了訓練和出勤,搜救犬的生活起居,同樣由領犬員全心全意照顧。蘇冠銘說:「幫牠準備一些,牠比較開心一點的食物,比如說像罐頭會補充體力還有蛋白質的攝取,可能跑上跑下跳上跳下,需要的體力的負擔,跟肌肉的生成也是很重要。」
李信宏說:「基本上生活管理的照護都是我要負責,信任感就可能有時候,像初期開始是我們要跟牠同作,比如像現在牠趴在地上,我就要跟牠一起趴在地上,甚至在犬舍要跟牠睡覺,讓牠感受到我在旁邊牠可以放鬆。」
經過長時間合作,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革命情感。李信宏說:「到了砂卡礑步道大崩壁的時候,牠也沒有害怕,牠是衝在我前面,還會回頭過來看看我,好像在關心我的樣子。心情是特別緊張的,尤其我們不希望牠受傷,這次花蓮牠真的有發現(罹難者),大家更重視搜救犬。在我心裡面講,牠更像是我的兄弟,牠就是我的弟弟。」
蘇冠銘說:「現場也知道餘震不斷,也很擔心犬隻的安全,跟搜救犬的關係就是密不可分的夥伴。」鄭莛芸說:「牠(米娜)就是任性的狗,像家人像小孩,每天跟牠們相處的時間其實很長,工作上也一起經歷過大小的事情。我們的情感,即便牠們退役,對我們來說很有紀念性的意義。」
劉十賢說:「一進到搜救犬馴養中心,就會看到追思碑,上面記載著已逝搜救犬的姓名和過往的英姿,除了紀念牠們曾經的貢獻,也是一種生命教育。」鄭莛芸說:「即便牠們離開人世,我們也覺得應該要為牠們留下什麼,而不是讓牠們的一生就這樣,付出完就沒了。我們會幫牠們做一個紀念牌,民眾也可以知道,我們曾經有哪些狗在這裡服役,牠們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年在這裡。」
9歲的Roger已經算是高齡犬,職業生涯即將告一段落。李信宏說:「(退休)對牠來講是好的,只要是對牠是好的,我都是優先考量,即便是捨不得還是要放手。」
Roger退休前,預計繼續貢獻專業,在搜救訓練中扮演要角。李信宏說:「退到第二線,去擔任狗教官,牠可以示範給新的狗狗看,瓦礫堆是很好玩的地方,上去就有玩具可以玩。新人(領犬員)進來的話,牠可以去教導新人,牠可能會搖尾巴,會抬頭嗅聞會速度加快,會在原地徘徊,去告訴他說狗狗找到人的時候,是這樣子的表現。」
搜救犬在救難任務中頻頻建功,領犬員進一步運用社群網站,讓這群英雄發揮影響力,使得救難知識變得更平易近人。陳孟弘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很多人不認識搜救犬是什麼,有時候對搜救犬的運用,或使用牠的時機會不了解。地震時,他們會覺得是人全部找完之後,再讓狗做最後的搜索,實際搜救是反過來,先讓狗先找完,把人(待救者)定位出來之後,然後其他搜救員再上去。透過我們粉專經營,把一些平常訓練還有出勤的狀況讓大家知道,民眾留言都是說狗狗很帥等等的,貼文都是滿正面的。」
震災過後,來自台灣各地的暖心禮物,訴說著對這群英雄最深的敬意。陳孟弘說:「除了寄這個來,也有寄自己親手寫的卡片給我們。」鄭莛芸說:「對於領犬員來講,狗就像家人一樣。」李信宏說:「每一隻狗都是我的老師,我在牠(Roger)身上學到的是最多的。」蘇冠銘說:「盡我們所能幫助災民,上場的時候都聽我的就對了。」
搜救犬和領犬員就像命運共同體,隨時備戰,一同接受無情天災的考驗,他們總是在最黑暗,最需要救援的地方,點亮一盞名為希望的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