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連江縣
您對外島馬祖的印象是什麼呢?曾經是戰地最前線,包含36座大小島嶼和礁嶼的馬祖列島,也被稱為散落在閩江口外的一串珍珠。1992年戰地任務解除後,返鄉青年們,各自在生活的四鄉五島內,積極為故鄉發展擘劃藍圖。像是南竿島上廢棄的珠螺國小校舍,2017年開始成為馬祖青年發展協會,振興母語和地方聚會的創生基地。而在國之北疆東引島,在地人串聯二地居的台灣年輕人,共組鹹味島合作社,透過講座和藝術活動,提高東引的能見度和國際視野。而在閩東聚落完整保存的北竿,島民從觀光出發拚經濟。青年返鄉創業遭逢哪些困境?群體力量能否成為故鄉再造計畫的厚實堡壘?離島創生系列報導,繼續帶您前進馬祖,了解2024年一群返鄉青年的跳島革命故事,以及他們如何齊心戮力,為家鄉做一件事。
七年級生王元嵩是北竿人,在家鄉打拚過生活,是他年少時就決定的人生規劃。北竿返鄉青年王元嵩說:「我們家從民國83年,馬祖開放觀光的時候,就開始做旅遊業了,最早我們是做民宿的,到現在我們是馬祖第一間的旅館。其實我們遇到非常多先天上的困難,最難克服的就是交通的問題,馬祖是一個海島,我們有很多個不同的小島,島跟島之間要坐船,要來馬祖要坐飛機或者是坐船,這個都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因素,像天氣不好起霧飛機就沒飛了,海象不好船就停航了。其實大家彼此之間,都會互相支援互相聯繫,只要用心為家鄉做事情,在這個地方持續地生活,並且能夠活得還不錯,讓更多的人一起過得更好。」
在島上一起為觀光打拚的返鄉青年,無論住宿交通接送都彼此應援。除此之外,他們還經常一起串門子,聊的都是家鄉大小事。王元嵩說:「我比較少上來這邊,因為這邊有一隻狗很兇,他的房間名稱都是取地名。」
八年級生陳鎮東,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從事旅遊業,返鄉後從軍營改造的民宿出發,積極為家鄉做一件事。北竿返鄉青年陳鎮東說:「從這邊望過去這邊剛好看得到海,轉回頭這邊看過去也是海,從近到遠是大坵高登,最遠看到那邊有風車的就是大陸。」
陳鎮東說:「留在台灣領到的薪水,跟回來上班領到的薪水差不多,但是在這邊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台灣就是社會的一顆螺絲釘,去讓馬祖變得好像有一點點不一樣,可以呈現另外一種美,而不是他們(旅客)腦海中印象的那個樣子。這是我的第一間民宿,另外一間在芹壁,房東是我的親戚,他希望保留房子以前所有的東西,有一天他想要再回去,他想要看到他小孩時候的樣子。」
陳鎮東說:「北竿是一個很輕鬆,很悠哉很放鬆的地方,它很漂亮它很適合在這裡,不一定要過一輩子,但是可以來這裡過一陣子。」
南竿返鄉青年姜澤廣說:「歡迎來到我們的防空洞,協會進來之後有重新整理過這個空間,讓它變成一個多元的展演空間。」廢棄的珠螺國小正下方有個防空洞,這是認識馬祖戰地文化,重要的場域。姜澤廣說:「一個當代青年應該要能夠意識到,現在自己所在的社會環境。我們不需要特別地去做什麼,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傳統把文化把論述做好之後,應該就會被看見。」
記者李婉婷說:「從2017年開始,馬祖青年就以珠螺國小為發展基地,青年返鄉展開一連串,與在地文化緊密連結的地方創生計畫。」
南竿返鄉青年曹雅評說:「有點像是過去是一個支持大家,精神上很重要的東西,透過活動的方式去擾動地方,促進很多的思考跟對話。或透過資源引入的方式,讓地方可以接觸到,不同資源的可能,而不是只是在自己的島內在迴圈。」李婉婷說:「馬祖返鄉青年,召集有共同理念的一群人,他們各自在故鄉土地,在島上找資源,齊心為家鄉做一件事。」
東引島上中路老街的老屋,前身是魚露加工廠,如今已是在地與二地居青年,共同打造的
在東引度過童年的蔡沛原和關達蔚是高中同學,他們都是鹹味島合作社的成員。東引二地居青年關達蔚說:「透過我們這樣的組織,可能會辦一些大型的活動,被這樣的活動或是這樣的氛圍,吸引過來的客人,會是跟以往到東引島的人,完全不一樣的群體。希望說透過不同的客人,帶給這個可能有一點點僵化的小島,不同的刺激。」
咖啡廳的空間對話,由3位藝術家,揭開東引式美學的序幕。英國跨媒材藝術創作者Chloë Smith說:「關於距離,不管是花朵還是海。」藝術家以行動,訴說著和島嶼奇妙的緣分。旅英表演藝術家原承伯說:「在邊境的生活,終究慢遊的時間少,等待的時間多,請記得這個味道。」
總是在咖啡吧檯忙碌的林奕蕎,是創生計畫的發起者之一。東引返鄉青年林奕蕎說:「我高中的時候就離開東引,大學也是在台灣就讀的,看著海景就開始想念東引這塊地方,所以後來就回來馬祖地區了。」
她也是東引島上,二地居夥伴們心中,一股堅定守護的力量。林奕蕎說:「回來之後就突然覺得,好像都不太一樣了,然後又有點陌生。大家都各做各的,我們做的這些活動,好像可以讓大家步調慢下來一點。但是我就是一直都待在這邊,所以他們回來也都算是找得到人,一個守護家的感覺,我好像給他們這感受,讓他們知道這個空間還存在。」
咖啡廳的前後兩任店長,林奕蕎和張智凱,在活動這天聯手出擊,東引二地居青年張智凱說:「因為他們都知道我是外地來的,所以可能會對我特別照顧。他們也知道鹹味島,來了一個新的店長,讓東引這個名詞有再更多的露出,可能在社區上做一些改變,確實有讓觀光客看到。」蔡沛原說:「把人拉回來或是增加這裡更多的年輕人口,是我們最想做的長期目標。」
連江縣人口變化,統計資料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24年4月,四鄉五島總人口超過1萬4千人當中,有四分之一是年齡在25到40的年輕人。在發展跳島觀光的這些年,青年返鄉成為地方發展能量,大幅提升的關鍵。
馬祖返鄉青年周小馬說:「各地方的島嶼,都會有追藍眼淚的人,來通報馬祖的哪個區域目前有藍眼淚,我們現在前往通報的地方,來去查看一下哪裡有藍眼淚。」周小馬是南竿人,北竿是他工作的地方。
每年4到6月,藍眼淚大爆發的時節,當月亮升起的那一刻,他也開始帶著遊客,四處追尋海中湛藍瞬間閃耀的那一道光。周小馬說:「來到追淚的地方,我們要帶個祕密武器,帶這個祕密武器,才可以發現藍眼淚在哪裡,馬祖在走水桶要有。」周小馬說:「以前長輩看到這個現象,叫做丁香水。在這個季節有很多丁香魚,丁香魚會吃藍眼淚,它只要在海面上一刺激,藍眼淚就會發光,所以他認為光線,是源自於丁香魚的出現,所以就把它稱為丁香水。」
周小馬說:「馬祖藍眼淚不是屬於馬祖人的,是屬於大家的。藍眼淚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個鞭炮的引火線,先讓大家來這邊吸引馬祖,希望透過藍眼淚來了解馬祖。我們再把更多鞭炮的火花,更多的元素更多的祕密告訴大家,在一個資源比較少的地方,馬祖我覺得大家要互相共享資源。」
馬祖地方創生工作者蔡佳蓉說:「這個地方創生,其實是一個比較從年輕人的角度去思考,返鄉或是在家鄉的認同感跟歸屬感。不同的觀光主題能夠盤點出來,最需要的應該是能夠長期投入的人力。」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說:「做地方創生不管在離島或者本島,其實第一步都是要先做盤點資源,不要一直去模仿跟抄襲別人成功的案例,因為成功沒有辦法真正的複製。每一個地方,一定有它與眾不同之處,另外是要對自己的家鄉有自信,每一個離島一定有你的品牌,你地域的品牌可以打造出來,劣勢當然要去克服。」
馬祖四鄉五島返鄉青年,在各自生長的土地,為故鄉發展盡心盡力。周小馬說:「我覺得不能用愛來說,我已經融入馬祖這裡了,我個人覺得已經比愛還要更高境界。」姜澤廣說:「馬祖人,更多的是需要文化的自信心。」
王元嵩說:「越來越多人的心裡有馬祖的話,馬祖人就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馬祖支持馬祖,馬祖未來的路就會越來越寬。」關達蔚說:「我覺得我永遠都不夠了解東引,它有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地方可以探索。」陳鎮東說:「馬祖可以一直保留自己的味道,就像地方創生講的那句話,越在地化就是越國際化。」
青年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從觀光藝術出發,為馬祖的地方創生,開啟豐富視野版圖,許家鄉每個篇章都有萬般精彩的島嶼傳說。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