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運動科技不斷進步,技術也更加成熟。過去教練或選手,想要得到客觀的訓練數據,大多需要前往實驗室,在身上貼滿感測器,時隔半天到一天以上,才能得到結果。但現在只要用幾台攝影機加上電腦,就能讓整個運科團隊親臨球場,讓訓練場變身實驗室,也讓選手的監測過程更加舒適自在。
高速殺球,是羽球得分關鍵之一,但想要進一步捕捉精細動作,也需要設備系統同步支持,四台機器設置球場右後方,最前方攝影機,負責捕捉最高點斜切面,1秒500張影像,逐幀拍攝擊球瞬間,第二與第四台,目的在於「還原立體空間」,透過同步拍攝,計算出動作真實角度。
第三台則負責捕捉側面,重點拍攝髖肘肩的動力鏈動作,發力順序正確,越能擊出高品質跳殺,不只有角度數據,髖關節落點也能一目了然,紀錄並比較跳躍高度,也能確認選手疲勞時間點,對症下藥進行加強,過去想得到數據,只能前往實驗室,選手身上還要配戴光點或感測器,耗資昂貴,選手也不自在。
現在憑藉四台攝影機,就能親臨訓球場協助訓練,根據項目需求客製化設計,運科團隊隱身幕後,但對選手與比賽的助力,大大超乎你我想像。目視前方調整身體重心,我國新生代射擊好手劉恆妤,今年首度挺進奧運,高一正式參加全國賽,21歲的劉恆妤如今要挑戰最高運動殿堂,平時除了勤加練習,科技加持輔助訓練也是關鍵。
把晶片裝進槍托中,每個零件對上相應接口,再將薄膜型感測器貼上,針對板機和握把進行力度檢視,十公尺空氣槍項目,需要在75分鐘射出60發子彈,兩大關鍵就是對握把和板機的力量掌控,握把力量曲線維持平行代表握力不變穩定度佳,一旦疲勞力度改變曲線就會波動,板機力量則需要連續均勻持續加壓,曲線穩定上升才是最佳表現,若採點摳方式扣板機,教練隨即就能察覺。
射擊專任運動教練 陳秋燕說:「以前指正選手只能沒有數據,現在可以直接請選手看曲線。」知道施力問題從過去單純依靠教練眼睛,選手打一發教練看一發,現在多了客觀數據,訓練上更有效率,奧運國手劉恆妤說:「以前只能靠教練,現在可以獨立系統。」
高雄科技大學李仁軍教授說:「過去的都是有線的,選手會覺得很卡不舒服,現在變成薄膜,可以比較舒適。」運動科技持續與時俱進,不只希望讓選手獨立作業,也讓監測過程更加舒適。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