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瓦解十週年今非昔比 百感交集

蔡宜容 報導

  十年前一場克里姆林宮的政變,改變了世界局勢。政變雖然沒有成功,但卻因此導致日後蘇聯的瓦解,及葉爾辛(Boris Yeltsin)的崛起。俄國民眾在政變十周年前夕,百感交集。

  1991年8月19號,數輛坦克開進了莫斯科。八名政客組成的執政團對外聲稱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身染重病,由副總統代理掌權。這項消息令俄國和全球民眾一頭霧水,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場政變。戈巴契夫一家被送往黑海邊(Black Sea)的小屋軟禁。控制核武的箱子則被搶走。

  回首前塵,戈巴契夫說,那是段緊張難熬的日子。他極力想讓世界知道他沒病,卻總是徒勞無功。不過,反撲的行動終於在莫斯科展開。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辛站上坦克車頂端,譴責政變政客,並呼籲人民群起反抗。最後連軍隊都倒戈,表態支持葉爾辛,終使政變無疾而終。

  不過在十年後的今天,人們的評價顯然有了很大的轉變。當時儼然是民族英雄的葉爾辛,在執政期間國家窮困、政策不明,幾年後以不到一成的超低支持率,黯然結束任期;而當年其中一名政變策動者,如今又重新受選民青睞,成為地方首長。歷史的諷刺在俄羅斯清楚呈現。(蔡宜容)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