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汝/校稿 / 香港
導演們用攝影鏡頭,見證香港的民主之路。華視新聞將持續為您報導相關的電影和紀錄片。下一段節目,我們先將鏡頭轉回台灣,不少香港和中國的民眾、陸續流亡到台灣,年齡最小的、竟然只有3歲。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更多內容、稍後回到華視新聞雜誌。華視新聞遠赴香港,專訪導演林子穎,今年23歲的她,目前仍是影像工作者,那段站在前線,記錄歷史的時光,給予了她豐富的人生養分。
林子穎:「很短的時間內,你會長大得很快,你會想很多你從前, 或者在其他地方長大的年輕人, 沒有想過的問題,例如警察跟權力的關係, 或者公民社會的參與,像我爸爸媽媽他們一代, 他們可能一輩子,也不用去想這個,他們也可以過得好好的。香港如果不是這樣發展的話, 我現在懂的事情,我想的事情的方法, 可能會很不一樣。」
香港回歸後,一波波社會運動,掀起了獨立製片,紀錄片浪潮。光是2012到2016年,就有超過40部獨立紀錄長片,它們映照出許多香港價值,更間接影響著,港人的行動與思維,而這股社會能量,持續到2019年不曾間斷。
新活水雜誌社長張鐵志作家:「它是可以傳播出去,所以今天全世界可以看到,因為一些雨傘運動紀錄片,可以理解那個時代的,不管是街頭的抗爭,或者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很多人的想法,今天大家看到這個憤怒之夏,這樣的夏天,但如果我們不能回頭去,往過去看的話,我們就很難理解,這一切怎麼出現的,我們怎麼走到現在的,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紀錄片,最重要的功能,它讓我們理解,我們怎麼走到現在,以及提出很多,也許值得我們思考的點。」
五個短篇故事,構成的電影《十年》,影射香港人權、民主和言論自由,受到威脅的現況,甚至涉及香港獨立、自決等敏感政治話題,被視為香港的「預言書」,雖然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卻遭北京政府全面封殺。
2014年的雨傘運動震撼世界,紀錄片《亂世備忘》,拍下第一線抗爭畫面。但香港各大院線,已不願碰觸敏感的政治題材,包括《亂世備忘》在內,許多傘運相關作品,始終無法在戲院上映。
張鐵志:「電影是種藝術創作,創作應該是要徹底自由,是可以去反應你的時代,說出你心中想要說的話,但今天因為香港,受到這樣的環境,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是對於創作,是一個很大的一個箝制,但比較另外樂觀的一面,就是說我們看到年輕人,他對這個無所無懼,看到年輕人他們願意用,他們的才華跟創意,他們比較不受到,這個北京的政治壓力,而願意去捕捉,自己時代的矛盾,
去提出自己對這個時代的想像。」
香港導演用鏡頭,見證這個動盪時代,有的用劇情片投射對未來的憂慮,有的站上第一線參與抗爭,他們透過影片,省思香港的現在與將來,而影像的傳遞,也替港人向世界發聲。不管會不會成為最後一代,自由的香港電影人,導演們用自己的方式,堅持著信念和理想,觀影同時,我們也為他們的勇氣喝采。
林子穎:「我從前覺得香港年輕人很絕望,很多香港年輕人, 特別是經歷我,們社會運動這一代,就是2014年之後這一代,因為可能跟太陽花一樣, 就是失敗了以後, 我們就不想再想那些東西,大家都很悲哀,但現在好像我們又重新, 因為我們找到其他東西去做,所以好像重新可以, 可以看到一點點不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