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新冠病毒蔓延到現在,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500萬,死亡人數超過60萬人,最嚴重的四個國家,依序是美國、巴西、印度以及俄羅斯,其他國家也面臨第二、第三波疫情,我們請國際政經專家汪浩,替我們分析各地疫情趨勢,也來關心各國開發疫苗的進度。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汪浩,今天同大家談一下全球武漢肺炎的疫情的狀況,今年以來,全世界武漢肺炎的疫情狀況不斷惡化,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全世界各國的疫情,有繼續加劇的狀態,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1500萬,死亡的人數超過了60萬,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的損失,我們先看一下美國的情況,在6月中旬以來,美國每日新確診的人數不斷地創新高,整個美國的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400萬,占全世界的確診人數的4分之1,但是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情況,就是同一個時期,美國每日的死亡的人數卻在下降,從3月份4月份的每天死亡人數超過2千多個,現在相當一段時間維持在700、800左右,這一兩天有一個稍微往上提的,將近1千人的那樣一種狀況,但總體來說,美國的死亡率是在下降的。
目前來看,美國的死亡人數跟它確診的人數的比例,將近是3.6%左右,而全世界的死亡人數與確診人數的比例是4%左右,另外全世界最嚴重的四個國家,美國、巴西、印度、俄羅斯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那我們來看一下,新冠確診的死亡率的情況。美國死亡的人數和確診的人數比例,剛才說了3.6%左右,巴西也是3.6%左右,印度2.3%、俄羅斯1.5%,這四個國家的確診人數超過了全球確診人數的50%。
從下面的情況來看,比較特別的、大家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是墨西哥,它的死亡率11%,西班牙9%將近英國15%。而下面確診的人數裡面,沙烏地阿拉伯10%、義大利14%然後法國16%,這個情況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有些國家的確診死亡率這麼高,在15%左右,而全球4%,美國現在有一些州的情況只有1%左右呢,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值得研究的,現在看來比較可能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在早期,3月份、4月份的時候,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於確診人數的檢測,是遠遠不足的,所以它實際感染的人數,遠遠大過它官方公布的確診人數,所以造成了死亡率偏高的情況;第二確實是經過這半年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對於治療新冠肺炎感染者的醫療方法,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也造成了死亡率的下降。
從美國最嚴重的四個州的情況來看,紐約州因為是早期的疫情中心,它公布的死亡率8%是屬於比較高的,最近新增長比較快的三個州,佛羅里達州、德州還有加州,相對來說死亡率的情況就比較低,加州2%,而德州和佛羅里達州只有1.5%左右,所以從這個情況來看,確實是一方面各地的醫院對於治療新冠病毒的方法,有明顯的改進,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確診的人數,比較跟真實的反映了實際感染數的情況。
但是亞洲各國相對在控制新冠病毒,表現比較好的國家,最近也有發生第二波的,爆發的情況,特別是香港日本還有澳洲都有一些惡化的跡象,那麼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中國的北京、新疆、大連也爆發出第三波的情況,最近大連宣布進入戰時狀態,也是疫情有突然惡化的狀態,但是即使這樣,亞洲各國除了早期的中國的情況,確診死亡率有5.4%以外,其他亞洲國家的確診死亡率,相對是比較低的,那麼當然表現最好的是新加坡,這個確診死亡率非常之低,而香港、台灣表現的情況也是相對好的,當然台灣是世界上非常少數的。過去兩個多月,幾乎沒有本地新增確診案例的狀況,這次在全世界防疫表現最優秀的國家之一。
那我們看到的是說,有些國家的情況還在迅速地惡化,特別是非洲的南非、印度、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那些拉丁美洲國家,即使是早期感染的伊朗,現在情況也是不明的,根據伊朗總統自己的說法,他們國家實際感染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500萬,而伊朗的總人口只有8千萬,所以實際上的情況比它官方公布的數字,要嚴重得多,現在看來最有希望的,全世界的疫苗大概有3個到4個。
英國牛津大學主導的一個疫苗,可能是進展最快的,那中國美國德國都有各自發展的疫苗,已經做了一期二期的臨床實驗,很快進入第三期的實驗,希望都在年底之前,能夠大規模地推出市場,給歐美國家比較快的注射疫苗,但是按照現在的進度,即使再快的話,要在全世界所有人能夠注射疫苗的話,恐怕也得要幾年時間,這樣的話會對全世界的經濟持續地造成影響和負面的打擊,從現在的全球最新疫情的狀況以外,除了發展疫苗,各國政府也開始呼籲,特別是西方國家呼籲甚至強制民眾戴口罩,這個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
特別是美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川普的態度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除了疫情不斷地惡化和疫苗快速地推出,這樣兩方面方向的發展以外,我們也看到美國西方國家,對於疫情溯源的調查和責任的追究,也在不斷地進展,這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香港的中國背景的病毒專家閆麗夢在美國媒體上披露的,可能的病毒人工基因的改造和褻瀆的這樣一種狀況,引起了國際社會很大的討論,這個問題還有不斷地被國際社會在關注,我們將拭目以待,謝謝大家的關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