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裁員4千人 宣布結構改革力拚東山再起

綜合報導  / 日本

日本白色家電的代表品牌之一東芝,2023年被私募基金收購後黯然下市,而他們也在今年5月中,宣布一系列結構改革,包括裁員4千人,移轉總部,以及把資源投入減碳、半導體和量子技術,力求重振旗鼓。東芝曾在2015年爆發作假帳風波,重挫他們的聲譽,再加上進軍核電的野心也受挫,導致公司出現巨額虧損,都成為這家百年老店走下坡的關鍵。

東芝社長島田太郎說:「為了讓公司100年後還能存在,我們必須採取措施。」日本老牌電器大廠東芝,5月中宣布推動瘦身計畫,將以滿50歲的員工為對象,裁員最多4000人,另外還要在2025上半年,把總部全面轉移到,研發部門所在的川崎市,並整合4家子公司,未來經營資源將投入減碳,功率晶片和量子技術。

TBS新聞報導,東芝的目標是在2026年度,把營業利潤擴大到,3800億日圓(約782億台幣),東芝在2023年12月,黯然摘牌下市,在這之前已經掛牌長達74年,這也是東芝下市後,端出的第一份中期經營計畫。

1875年創業的東芝,堪稱日本白色家電先驅,從燈泡電視機洗衣機到冰箱,都能看到東芝的影子,1985年推出全球第一台筆電,1987年更發明快閃記憶體,曾經是引領日本,高科技產業的龍頭,時任東芝社長田中久雄(2015)說:「我衷心感到抱歉。」但2015年東芝卻爆出作假帳,6年來虛報多達,2248億日圓的利潤,掩蓋實際虧損情形,而且是從上到下的系統性造假。

東芝的企業內部文化,就是不可能反抗老闆意志,調查委員會還指出,員工被施壓延後虧損報告,將成本移到下個年度,無獨有偶的是,2006年被東芝收購的美國核電大廠西屋公司,也在2017年宣告破產,一度導致東芝出現,近1兆日圓的營運赤字,財務醜聞加上進軍核電受挫,經營團隊又和部分海外股東,發生營運方針不合的問題,東芝業績每況愈下,只能在2023年接受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產業合作夥伴」收購。

TBS新聞報導,日本產業合作夥伴,由歐力士中部電力等,20家公司出資,加上來自銀行團的融資,做為收購資金,讓收購額規模達2兆日圓,隨著被收購,東芝走向私有化之路,74年上市歷史也畫下句點,深陷動盪的百年老店,如今正式啟動結構改革,要在新東家整頓下,扭轉頹勢浴火重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