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範疇不斷擴展,「生成式 AI」的文字及影音,更讓許多民眾難以辨別真假。《全民查假會社》攜手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於 12 月 14 日舉行《假訊息・真AI!》論壇,期盼透過講者分享,共同抵禦 AI 時代的假訊息。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高思博指出,生成式 AI 不僅讓訊息真假難辨,更衍生出了新型犯罪。因此,台灣要如何利用法律監管 AI,以及公權力介入會產生何種影響,都是必須關切的重點。
全民查假會社召集人谷玲玲點出,從教育到實務層面,AI 在新聞圈的影響也始終是焦點。中華傳播管理學會常任理事賴祥蔚則認為,雖然 AI 攝影棚的特效畫面更逼真、成本大幅降低,但「辨別深偽影片」可能會是更龐大的挑戰。
閱聽人期望破解 AI 假訊息,專家也提出解方。勤業眾信資深執行副總簡宏偉認為,現階段仍需倚靠查核組織闢謠,並從法規、教育面同時著手。泛科學總監王喆宣補充,社群平台也是一大關鍵,演算法看似可以篩選訊息,但如果閱聽人沒有自覺,也會產生隱憂。
雖然生成式 AI 真假難辨,但從各項角度來看,似乎有跡可循。大數據公司執行長金志丞提到,從訊息內容的分析,以及在社群的傳播模式,都能從中看出端倪。意藍科技創辦人楊立偉也指出,AI 的大語言模型已逐漸可用「大數據」進行分析。
公信力民調總經理高世垣指出,AI 對民意調查的影響也日益顯著,尤其是透過 AI 大數據分析網路調查意見,多數會是活耀網路的意見領袖,反而忽略了普遍民眾的想法。他表示,AI 大數據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民意調查,兩者應相輔相成。
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林宜敬呼籲,企業應在AI生成內容加上浮水印,降低辨識成本;甚至可以借助AI的力量,反向抓出假資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民也發現,長期訓練的AI模型能成為闢謠工具,但必須與時俱進,才可以應付不斷進化的錯假訊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