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維邦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霸凌事件屢屢成為社會焦點,霸凌問題不僅是校園內的議題,更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兒福聯盟於去(2024)年底對全台1萬6千多名國、高中生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校園霸凌發生率與前年相比下降至10.2%,以言語霸凌最高,關係霸凌居次,雖然霸凌狀況有減緩趨勢,但值得關注的是,受霸凌影響的學生,睡眠問題比例由19.5%大幅增至30.1%,近1/4的受害學生更曾產生自殘意圖。
數據指出,童年創傷經驗是校園霸凌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約4.9%的國高中生經歷過4項以上創傷,例如父母離異或過世、遭受言語暴力或身體虐待、甚至性侵害等,這些學生無論在霸凌他人或被霸凌的比例上,均遠高於創傷經驗較少者。兒盟進一步發現,在創傷知情環境分數較高的校園,學生被霸凌的比例僅6.6%,相較環境分數較低的校園(24.3%),足足差近4倍。
調查顯示,近1年內有10.2%的國高中生曾遭遇校園霸凌,雖然比2023年的15.1%下降了近3成,但問題依然不容忽視。其中,言語霸凌最為普遍,佔64.9%,其次是關係霸凌,佔24.5%。
值得注意的是,國高中生為台灣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打出4.9的平均分數,但有12.8%的學生給到最嚴重的滿分10分,認為台灣的校園霸凌仍然非常嚴重。兒盟分析,霸凌發生率的下降得益於校園教育與社會重視的提升,但仍有約1成學生深陷霸凌困境,迫切需要師長的介入與支持。
調查顯示,校園霸凌對學生的心理創傷深遠且多面,平均每位受害學生受到2至3種負面影響。其中,超過半數(53.1%)感到被孤立,接近一半(48.6%)自尊心受損,另有44.8%感到無助。更令人憂心的是,有三成學生(30.1%)因此失眠或睡不好,恐產生睡眠障礙,比例更較2023年的19.5%大幅增加。此外,有過霸凌經驗的學生,竟將近4分之1(22.5%)曾有意圖自殘或自殺,也凸顯校園霸凌對心理健康的嚴重影響。
調查結果指出,童年創傷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是校園霸凌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約4.9%的國高中生經歷過4項以上創傷,例如父母離異或過世、家人患有心理疾病、遭受言語暴力或身體虐待、甚至性侵害等。數據顯示,童年創傷嚴重的學生中,有16.5%曾霸凌他人,28.3%曾被霸凌;相比之下,創傷經驗較少的學生,這2項比例分別僅為4.1%與7.5%。也代表童年創傷不僅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更增加學生涉入霸凌事件的風險。
兒盟呼籲,面對校園霸凌問題,政府應持續強化「輔導」精神,將創傷知情理念落實於校園。去年4月修訂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已納入輔導先行於調查處罰的思維,但新制度是否確實體現輔導精神,仍需持續觀察。此外,教師培育也是關鍵,提升其對歧視、霸凌議題的敏感度,使教師能在日常互動中展現對多元族群的尊重,進而引導學生建立同理心;政府也應密切觀察新通過的《學生輔導法》,是否有確實為受創學生提供持續且專業的心理支持與復原資源,才能營造健康友善的校園環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