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十年‧經營大台灣(四)新國民運動(四)

曾萬 杜廣奎 報導  / 高雄市

  最近企業改造這個名詞,在國內的企業界十分地流行,企業改造的中心觀念之一,就是要精簡組織、有效地整合資源,運用在明確、可行的經營目標上面,面對國際化的趨勢,企業家要如何改造素質、提振效率呢?產品的標誌上,印著Made in Taiwan的標記,在國際上的形象又如何呢?

  位於楠梓加工區的飛利浦建元電子,是加工區成立時投資設立的第一家電子工廠,生產電腦記憶盤,三十年來飛利浦一直看好台灣。飛利浦公司對於台灣的信心,主要是因為看好台灣勞工的效率、幹勁,以及台灣製造業的實力。

  黃貴洲的辦公室裡,掛著兩個大字「危機」,這兩個字,帶領飛利浦建元電子,從勞力密集走向高科技領域,並且建立荷蘭飛利浦公司,在台灣的事業群,目前從事IC積體電路測試和構裝的飛利浦建元電子,去年營業額是兩百五十八億元新台幣,明年預估還會有三成以上的成長率。

  位於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的益大製衣廠,可以說是和加工出口區同步成長、同甘共苦的企業,在成衣廠失去價格競爭力的此刻,他們研發出高價位無縐免燙襯衫,逐漸縮小了營業赤字,從這一件水洗五次還沒燙過的「陰陽衫」,可以明顯看出無縐免燙襯衫的特色。

  益大製衣廠,是香港聯業製衣集團所屬在台的成衣廠,產品主要外銷美國,在民國六十八年的全盛時代,員工總數高達六千七百多人,現在員工只有一千三百人,還要引進外籍勞工,業者肯定外勞對加工區的貢獻,但是對於兩年工作時間的限制,則認為並不適宜。由於法令的限制,引進外勞不能解決缺工的困擾,益大製衣廠於是採取電腦化與自動化,來提高效率﹑提升品質,並且降低成本,成立二十五年的益大製衣廠,要在加工出口區內,繼續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在加工出口區內,勞力密集的家具製造業,由於不容易全面自動化,因此工廠內的外籍勞工特別多。當年為了吸引外資而設立的加工出口區,依照政府的規劃,將發展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製造和倉儲中心,但是業者呼籲政府,要儘快修改加工區不合時宜的法令,因為掌握時效才能夠掌握商機。國內加工出口區,目前總共有兩百二十三家外銷廠商,雇用外籍勞工六千六百多人,加工區內的廠商對於國內產業的前景,相當樂觀。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