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三窟」(快語台灣)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大家都聽過「狡兔有三窟」,但是你們曾聽說過「台灣有三窟」?1945年,日本戰敗,撤離台灣,留下的「國」產和「民」產最後變成「國民」黨的黨產。從此,國庫通黨庫,金窟、銀窟一直囫,台灣人就這樣剩一窟,那窟就叫作「真委屈」。「金窟、銀窟,真委屈」就是今天咱在講的「台灣有三窟」。

  有了金窟和銀窟,代誌就好辦。這次國會大選前,國民黨一再出脫黨產換現金,果然有助於拉抬當選席次,苦的倒是同屬泛藍,但卻「人沒糧,馬沒草」的親民黨。看樣子,處理國民黨不當「金窟、銀窟」,只是遲早的事。但是,極權統治一世紀,「真委屈」的日子所產生的後遺症恐怕就比較麻煩了。

  「委屈」太多又太久,就會造成心理的壓抑和身體的扭曲。前者,就是「有冤不能伸,有話不敢講,笑往臉上堆,淚往肚裡吞」。後者,就是「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彎腰駝背,打躬作揖,甚至跪倒在地上」的低姿態。於是,前五十年,「威威風風」的日本人一來,就造成「服服貼貼」的台灣人。

  後五十年,由「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接手,就出現了「彎彎曲曲」的台灣人。而這同時,台灣人接連兩次都必須「委屈自己的母語而屈服於統治者的國語」,也在心理上留下相當大的挫折感。受壓迫者,無權無勢,不知何時會大禍臨頭,隨時處於驚懼的狀態,當然就「唯唯諾諾,畏畏縮縮」起來了。所以,服服貼貼也好,彎彎曲曲也好,台灣人一百年來「心裡」的「委屈」最後就完全反映在「身體」的「彎曲」上了。

  因此,唯唯諾諾慣了,「言之不順」也就被視為是正常,服服貼貼久了,「名之不正」也就無所謂了。這種身心雙重「委屈」的極權後遺症在解嚴後依舊存在著,而且由「內政」延伸到「外交」上。由於這種慣性委屈,使得大部分的台灣人到今天在國際間依舊習慣「名不正」和「言不順」,忍受著「四不一沒有」的命運,是那四不:「四不」就是「站不起來」、「走不出去」、「抬不起頭」、「說不出口」。

  而原因,歸根究底就是「一沒有」:沒有什麼?沒有「國家」。夠委屈吧?!多說無益,有詩為證:一百年來受委屈,人民土地都被逼,來來去去將咱欺,還要我們笑瞇瞇,明明就是路溝糜,騙咱假設飲牛奶。四大族群來作主,民主政治ABC。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