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林勳裕 報導 / 雲林縣
在現代都會生活熙來攘往的忙碌中,您是否感覺到人和人之間冷淡和疏離呢?台灣這幾年來隨著經濟轉型,農村社會逐漸瓦解,人口向都市集中,使得鄉土情感非常脆弱,大家只關心自己的生活空間,高樓大廈的住戶也經常是相見不相識,久而久之,很難產生所謂生命共同體的情感,本單元要介紹如何賦予社區新生命、新活力,採訪小組下鄉看看南部的一個小村落,他們的子孫如何在時空的流轉中流失,到台北討生活,從這個小縮影,看看鄉村生活的今昔。
這是雲林縣大埤鄉一個名叫新街的小村落裡,正在舉行的迎神會,這個村落的規範雖然小,但是這一座三山國王廟卻歷史悠久,遠近馳名,經常有來自全省各地的寺廟,和善男信女前來割香朝拜,香火鼎盛,而每一次有割香迎神或大拜拜時,這個小小的村落也會頓時熱絡起來,廟會已經成為村落裡最重要的集體活動。如今,三山國王廟依舊香火鼎盛,但是新街村卻早已不復往昔的繁榮,從廟會裡聚集的村民,就可以和道這個傳統村落目前的人口結構了,新街村的衰落,從村裡最大的宗族,劉氏家族的外移可以看出一般。
劉氏家族五大房子孫的第三代,堂兄弟人口多達三十人,如今90%都已經外移到都會區,留下來的三個人,也都改變了傳統的務農方式,比如45歲的劉明堂,從事養蜂已經有20年的時間。由於幸運地碰到年代養蜂的黃金時期,劉明堂成為新街村務農階級裡,經濟情況很不錯的一位,所以也就理所當然地留在村裡繼續發展,另外一位養羊的堂兄劉嘉雄,也因為類似的際遇而留了下來。
就因為五、六年前的好景氣,使劉嘉雄買了農地又蓋了洋房,目前他的羊有三百多隻,養殖規模並不算大,景氣也不如從前,但是他靠著自己的勞力,從種植牧草、餵食、清掃到醫療照顧,全部都自己一手包辦,利潤還是比種田好得多,雖然如此,他也體認到農村的機會實在不多。
三個留在村中的堂兄弟之中,劉瑞德是最特殊的一位,他擁有大專學歷,也曾經在台北的電子工廠當過廠長,而如今卻甘願留在鄉下。在鄉下,像劉瑞德這樣的例子少之又少,由於農村就業機會少,根本留不住精壯人力,農村部落的凋零,已經成為難以挽回的局面,以新街村為例,劉氏家族所聚居的北半村,除了少數幾棟翻蓋的洋房之外,放眼望去,盡是破舊的古宅,陪伴著孤獨的老人,等到老人逐漸凋零,這些屋籬瓦舍也就任其煙荒草蔓,蛛網叢生,蕭條的景象令人戚然,為了挽救農村社區的命運,從76年開始,省政府在中南部地區,展開了「農村更新計劃」,希望藉由農村社區整建和產業規劃,為凋蔽的農村帶來希望和生機。
位於雲林縣土庫鎮的溪埔寮社區,就是這個更新計劃下的產物,目前社區裡看到的景象,是整齊平坦的道路,路旁種植了行道樹加以綠化,新蓋的兩層樓洋房處處可見,走在街上,行道樹和稻田掩映著美麗的洋房,確實為破舊雜亂的舊農村社區,創造了新的面貌,村民們對於這樣的更新計劃反應又如何呢?
黃昏的故鄉,是否可以藉著農村社區更新計劃,而重現朝日的景象,答案恐怕未必樂觀,因為更新計劃規模有限,而且農村的凋蔽主要來自經濟因素,尤其未來再加入關貿總協,農村的景氣會更加讓人憂心,但是農村的危機何嘗不是轉機,大量的交通建設,和工業區、大專院校的設立,正在逐漸平衡城鄉差距,我們所嚮往的鄉親人親、土親的社區情境,在小小的寶島上應該不難實現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