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鹽小火車駛入歷史

張世輔 林勳裕 報導  / 嘉義縣

  繼台糖小火車在南台灣消逝之後,台鹽列車也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令許多人都感到惋惜,走過了快五十個年頭,台鹽列車不僅對改善鹽民的工作環境助益良多,同時也為台灣的經濟奇蹟奠下了基礎,但是又有句話說,「時間是無情的」,為了達到經除效益,今天陸上交通是以陸運替代了鐵路,台鹽列車駛過了數十年歲月之後,即將功成身退,但是仍不免令人想再看它一眼,本單元特別走訪布袋,一睹台鹽小火車的風采。

  三月下旬,南台灣進入日照充足的大汛期,鹽民原本滿心期待豐收的來臨,不過一連幾天陰雨綿綿,卻將正要結晶的鹽灘化為雨水,令鹽民望天興嘆,儘管布袋鹽田一片空曠死寂,不過,台鹽列車卻閒不下來,趁著下雨前,機工必須搶運部分鹽堆上的粗鹽,進場保存,斑駁鏽蝕的車身,滿載沈重的粗鹽,台鹽列車緩慢行駛於鹽田間,在即將邁入五十個年頭之際,它依然不放棄最後一刻,堅守崗位,多年駕駛小火車的老機工們,在與有榮焉之際,也不免感慨萬千,因為在他們心目中,俗稱機關車的小火車,雖然和他們一樣老了,不過卻是與他們並肩,一同創造台灣鹽業光榮歷史的老伙伴。

  提起布袋鹽場的機關車,要追溯到日據時代,民國二十七年,「南日本株式會社」首先在此鋪設六公里的鐵路,鹽品以回銷日本為主,當時鹽民工作十分辛苦,一切要靠人力來推搬。光復以後,鹽場從日本人手中收回,民國四十三年,台鹽以鐵路將鹽田全部串連起來,總長三十四公里。今年要過百歲的前台鹽總經理朱玖瑩老先生回憶說,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為扶植國內農工業的發展,他重新整頓鹽場,提高生產,修築鐵路是重要的一步。朱老先生記得,當時日本人來參觀鹽場時,對我們能在短短幾年內,提高生產效率,改良鹽品都印象深刻。

  光復初期,台鹽布袋場有鹽工兩千五百多人,加上眷屬八、九千人,相當於一萬多人是依靠鹽場為生,當時鹽品經由鐵路運輸,不僅僅供本島使用,更外銷到日本等國,對國內和日本經濟起飛,都有莫大的貢獻。這裡是布袋老火車站,以往一天六班客車,是人潮和車潮匯聚之地,布袋的鹽也是從這裡經由台糖的火車轉運出去,老車站的居民蔡太太,依稀記得當時運鹽的盛況。以火車一次裝載150噸的鹽來推算,一天三次就有450噸,出貨量相當大,老機工蔡石粒說,忙的時候五、六十名機工必須一起出動,才能應付。

  此外,最令台鹽機工自豪的是,多年來,這些老舊機關車的零件已經停產,不過在他們拼湊之下,還能勉強運轉,如今,有七台機關車能動,真是不簡單。四十多年來,台鹽列車不停地行駛在鹽田,像一條臍帶,不斷地供給台灣初期農工業成長養分,而不畏酷暑,任勞任怨的鹽民,則是提供養分的來源,走在鹽田裡,紀念日據時代台灣鹽工黃啟榮的墓碑,矗立其間,供後人憑弔,周幼惠科長道出黃啟榮盡職感人的故事。

  「全家魂魄埋倉裡,幾點英靈鎮海湄」,說明了這位三十多歲的鹽工盡忠職守的天性,今日布袋的小火車老舊了,鹽民也不再年輕,傳統曬鹽已經後繼無人,走入夕陽,場區內荒蕪的鹽田隨處可見,只剩下兩百五十名鹽民,繼續以此為生,今年五十六歲的蕭榮祥,是少數幾位在陰天出來工作的鹽民,他說年紀大了,又沒有其他技能,只好繼續做這行,等到不能動了再說。對於鐵軌拆了,機關車退休,蕭榮祥雖然有些不捨,不過,他說這是時代進步必然的結果。

  一個月平均賺一萬多元的鹽民蕭榮作則表示,曬鹽太辛苦了,因此,他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做這行。從小就幫父親在鹽田工作的周登基,目前已轉行做生意,對當時工作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幾年前台鹽計畫逐步淘汰機關車,以機械曬鹽取代人工曬鹽,以陸運代替火車運輸。今日的七股鹽場是轉型後的範例,小卡車取代鐵路,機動行駛在鹽田,新式機械化的收鹽機和搬運車,取代傳統人力台車,既節省人力也降低成本,像這台搬運車,是十大傑出青年第一位勞工代表林允定的發明,小學畢業的機工林允定,以搬運車取代輸送機,為台鹽現代化貢獻良多。

  鹽民的凋零和機關車的隱退,雖然代表了一個舊時代的過去,不過,卻也豐富了新時代的精神,當民眾開始關心台鹽列車是否拆除之際,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如今鹽田列車雖然顯得有些有氣無力了,不過卻始終戰戰兢兢的走完它最後的一段旅程,如果你有空,不妨抽空來布袋,一睹它最後的風采,並捕捉一些昔日的記憶,因為再過不久,想要看它,恐怕只能到博物館去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