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診阿里山(二)-山葵是罪魁禍首嗎?

綜合報導  / 嘉義縣

  談起阿里山的日出、神木還有小火車,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阿里山還有一項世界少有的特產,那就是山葵,山葵就是俗稱的「哇沙米」,吃生魚片時沾上一點哇沙米,那種又嗆又辣的味道,對於愛吃生魚片的日本人來說,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因為山葵外銷日本獲利可觀,年年增長,但是在阿里山國有林區非法種植山葵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阿里山國有林區,保有全台灣最茂盛壯闊的杉木林樹海景觀,而在這一片列入保護森林的裡面,卻悄悄地寄生了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山葵。民國三年山葵由日本人不經意地引進到台灣,結果發現阿里山高冷潮濕和多霧的環境,正是栽植山葵的絕佳條件,這種十字花科的矮生植物只有30公分高,最高的價值是長約20公分的根莖,可以磨成香辣甘味的調味料,是日本人瘋狂崇拜的佐料,葵農經由外銷獲得很高的利潤,因此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是絕大部分是寄植在國有林班地的杉木林底,因而引發了山葵種植的適法問題和環保問題。

  去年十月,監察院經濟委員會的十四位監察委員,在相關政府主管的陪同下,來到阿里山視察山葵墾植的情形,他們在遊樂區內的鐵路旁邊、公路旁邊和房舍旁邊都看到了山葵種植的情形。山葵問題的衍生,必須從日據時代談起,民國初年山葵由日本人引進試種在房舍四周的空地上,只當做家庭佐料之用。

  從六十七年到八十二年,林務局經過三次的測量,其間不斷地採取切結,限制甚至法辦的手段,但是葵農也一再地陳情、抗爭,種植的面積更是無止境地擴充,終至導致這一次由監察委員出面干預的局面。

  山葵的種植到底對森林環境造成什麼樣的破壞,記者在林務局巡山員的引導下,在兩萬坪的林區內目睹了這一片被葵農濫伐,準備種植山葵的林地。根據巡山員的陳述,這一片林地是半年前被平地來的葵農所濫伐,把原本濃蔭蔽天的林相,修剪的只剩下頭頂有如雨傘般大小的一小撮枝葉。

  山葵種植帶來的另一項環保問題,是葵農在葵園裡施放大量的雞糞,這些未經發酵的鮮雞糞,使得阿里山遊樂區附近蚊蠅叢生,水土流失也是山葵種植備受質疑和批評的問題。如果把山葵種植的土壤流失量,和其他作物相比較,樹薯、鳳梨和甘蔗,都比山葵高出數十倍,而地瓜更是高出數百倍之多,由此可見對於山葵種植與破壞水土的說法,值得保留。對於雞糞污染的問題,本身也種山葵的村長認為,可以經由技術改進和葵農的自我約束,加以解決。雖然從栽植技術到環保問題,葵農都表現了高度配合的意願,但是負責召集這一次監委視察任務的康寧祥委員,仍然認為應該嚴格執行取締任務。

  目前省林務局已經發函通告,所有的葵農從七月一日起,三個月內辦理切結手續,並且自行採收、恢復林地原貌,到八十六年九月三十日為止,一律取締鏟除。這對於居住在阿里山上,已經長期仰賴種植山葵為生的葵農,造成了生計上的衝擊。

  阿里山公路在民國七十二年通車以後,公路沿線濫墾濫伐的情形就日益嚴重,甚至影響到整條曾文溪流域的水資源,山葵就種植在阿里山的最頂端,它真的是阿里山地區環境破壞的罪魁禍首嗎?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曾經推行一鄉一特產,也曾鼓勵農民綜合經營,山葵在杉木林的寄生環境下,到底有沒有活路?這又是一道經濟與環保,政府公權力與百姓權益之間,難以釐清的問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