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近期全台各地,頻頻收到炸彈恐嚇威脅,警方也循線鎖定一名中國籍張姓研究生。與他相關的網路恐嚇案,可以往回追到2021年9月首度出現,每年恐嚇件數逐漸攀升,2023年光5月就有181件。但專家就指出,連續性犯案還得追,背後是否有藏鏡人,案件定調要有分寸,是單純網路犯罪、政治性犯罪甚至達到恐怖主義都有不同處理方式,也影響人民對政府的看法。高檢署也將在23日跨部會商討因應方式。
近5天內全台各地包含離島,不管是觀光景點還是考試會場,紛紛接到炸彈恐嚇,各地警方繃緊神經應對,循線追查嫌犯指向一名,中國籍的張姓研究生,與他相關的網路恐嚇案件,可以回溯到2021年九月首度出現,一整年下來有37件,2022年頻率增加一年來到40件,今年更是以倍數成長,光是一月就有29起,4月來到62件而五月截至20日已經有181件。包括人潮聚集的火車站、捷運,甚至是桃園機場的航班,都曾收過爆裂物威脅。
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汪毓瑋說:「如果這樣一個連續性的作為,我才會講說真的是只有一個陸生,還是說在他背後事實上,是有一個集團讓他這樣做,今天他用恐嚇這種方式的話,才會引起我們的執法單位的警覺,所以我認為他可能有另外的作用,他要知道第一個你怎麼辦案的,第二個他要知道你的漏洞在哪裡。」
但網路世界真假參半,警方鎖定的位置及張姓研究生,是否就是嫌疑人都還要追,相關單位得動起來,案件定調分寸拿捏也很重要,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汪毓瑋說:「從行政體系來講我們的數位發展部,從執法單位來講我們的警務工作,法務部調查局國家安全單位,另外一個從情報體系來講,國安局連動的資通電軍指揮部等等,是不是都有配合(處理),它到底是一般的網路犯罪,還是說它是政治性的犯罪,還是無限上綱定調到恐怖主義,處理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
高檢署也將在23日,邀集刑事局調查局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跨部會商討因應方式,接連的炸彈恐嚇,不僅讓警調疲於奔命,時間一久就怕形成狼來了效應,反讓有心人士有機可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