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健康危機? 學者:人類恐更易接觸病原體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台北信義寶林茶室A13爆發食物中毒,衛福部表示,死者身上確認檢出「米酵菌酸」。毒物專家指出,當發酵食品放置在攝氏22到33度的環境,可能比較容易產生出米酵菌酸。食安議題備受關注,但與民眾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還有「氣候危機」,台大醫學系教授張金堅指出,全球暖化加劇,也在無形中讓人類更容易接觸到病毒體。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死者身上檢出罕見毒素米酵菌酸,過去印尼非洲莫三比克中國都有案例,但台灣是頭一回,毒物專家顏宗海說,部分發酵食品如果存放在攝氏22到33度,容易讓所謂「唐菖蒲伯克氏菌」迅速繁殖,恐怕就會產生出大量米酵菌酸,民眾對食安關注度越變越高,但其實對人體健康形成隱憂的,還有全世界每個國家,都無法躲避的氣候危機。

近20年來極端高溫頻率增加,不只改變大自然生態系,也釀出隱形健康危機,台大醫學系教授張金堅分析,氣候災害可能讓人類更接近病原體,有些被迫遷移的人,可能還對接觸到全新病原體,而且某些條件下還提供病原體更好的繁殖環境,人類甚至因為某些基礎設施被破壞,或進入不安全生存環境,免疫能力因而下降。

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郭奇芊說:「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蚊子,所以每一年在台灣的南部,容易出現埃及斑蚊傳播的登革熱,那這是比較偏熱帶的一個物種,所以可以想像當氣候變暖的時候,這個埃及斑蚊可能會往北邊擴散。」

另一種影響專家以澳洲為例,某些帶有病毒的果蠅,原本可能都是到森林裡,找花果等植物吃,但因為全球暖化加劇,很多花沒開果也沒有結,果蠅肚子餓著了,就會跑到國家公園等地方覓食,增加和人類接觸的機率,也讓病毒更容易傳播出去。

除此之外光是天氣變熱,也早就讓不少地區的民眾大受衝擊,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郭奇芊說:「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病是跟氣溫有關,比如說最簡單的就是所謂的熱浪,溫帶國家其實他們很多地方,他們是有暖氣但沒有冷氣,而且現在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對老人跟小孩。」

「地球村」不單單只是口號,氣候變化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改變自然環境外也讓人類,面臨更多疾病威脅。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