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為何有較長時間的強風豪雨? 氣象署: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

「秋颱」為何有較長時間的強風豪雨? 氣象署: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 | 華視新聞
圖/翻攝自臉書@climate.taiwan

殷名慧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上月底才有強颱「山陀兒」嚴重影響台灣,今(22)日凌晨再生成將會帶來顯著風雨的「潭美」颱風。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說明,「秋颱」的定義為,路徑必須是由台灣南邊的巴士海峽、南海北上,同時颱風的外圍環流必須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當共伴效應發生時,常在台灣東北外海附近合流,進而在迎風面產生強風及豪雨。

氣象署表示,氣候上在進入秋季以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及大陸冷高壓持續發展,東北季風逐漸增強,造成全台各地氣溫逐漸下降,迎風面的東北部及北部容易有降雨發生。同一時間的西北太平洋,仍有颱風生成的機會,也存在颱風侵台的可能性。

氣象署回顧今年9月,西北太平洋共有8個颱風生成,包含以特別又緩慢的路徑移動的「山陀兒」颱風。「山陀兒」颱風的襲台,為台灣東半部、高屏和北海岸帶來豐沛的降雨,也為侵台颱風創下多個紀錄。「山陀兒」是有紀錄以來,第2個在高雄登陸的颱風,第1個是47年前的「賽洛瑪」颱風(1977);也是第一個在10月登陸高雄的颱風、登陸前海陸警報發佈時間最久以及基隆單日最高雨量紀錄等。

不過,秋天形成的颱風,「不一定」是秋颱。氣象署解釋,秋天的颱風要被稱為「秋颱」,颱風的路徑必須是由台灣南邊的巴士海峽、南海北上,同時颱風的外圍環流必須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當共伴效應發生時,常在台灣東北外海附近合流,進而在迎風面產生強風及豪雨。秋颱帶來的風雨持續時間比一般的颱風長。

氣象署指出,在預報的不確定性上,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其行進方向主要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環流導引。夏季時副熱帶高壓較強且西側較靠近台灣,導引氣流明顯,颱風的預報就比較有所依循;進入秋季時,副熱帶高壓逐漸減弱,導引氣流不明顯,且颱風容易和環境中其他次系統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東北季風),預報的不確定性就比較高,也因此產生災害的威脅較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