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 / 台北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6月28日傳出印度在中印邊境加派5萬名增援部隊後,各界開始關注雙方是否會在邊境爆發新一波的軍事衝突。
事實上,在傳出印度增派部隊的前三天,中印兩邊的軍事將領才剛進行過邊境軍事管制相關的會議。對於印度選在此時於邊境增派部隊,專家也各有不同看法。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的印度軍事專家約西(Yogesh Joshi)告訴德國之聲,在軍事談判中很常見的情況是,當雙方在試圖達成協議的同時,他們也必須讓對方知道他們有意願與資源延續衝突。
他說:「對印度來說,這點特別重要,因為過去一年印度對中國充滿不信任。中國解放軍去年4月與5月在邊境對印度發動突襲式的軍事行動,此舉出乎印度軍方的預料之外,也讓印度現在在中印邊境的軍事衝突中,沒有被動的空間,因為他們不能失去更多領土。」
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則認為,從現代戰事的角度來看,增派5萬部隊並不能被直接視為印度轉守為攻的證據,因為除了增派部隊外,印度也必須要轉移大量的攻擊性武器到邊境地區,才能被視為印度真的在為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做準備。
他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已經在邊境部署不少進攻性武器和部隊,但印度並沒有這樣做。中國從防御狀態轉變成到進攻狀態,而印度仍處於防守狀態。中印邊境多為山區地形,而在山中作戰,實際上採取防守狀態的一方更具優勢。」
北京冷處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一 (6月28日) 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印邊境局勢總體穩定,雙方正通過談判解決有關邊境事態。
他說:「在此背景下,有關軍政要員的言行和軍事部署應當有利於局勢的緩和降溫,有利於增進雙方的互信,而不是相反。」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小雪則說,雖然西方媒體都報導印度在邊境增派5萬名部隊可能會提升中印邊境的緊張關係,但她認為既然中國官方並未對此消息作出太大的反應,這可能代表印度近期的邊境部署是一個雙方都認可的行動。
她指出:「如果是一種違背兩國共識的增派軍隊,對兩國邊境長遠造成威脅的話,我想中方會有反應的。中國外交部沒有反應,反而是西方媒體在熱炒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還是要關注中方外交部跟印度外交部的相關發言。」
印度轉移軍事重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專家約西指出,事實上印度自2020年的下半年,便在中印邊境地區派駐了約20萬的部隊,但自從今年二月中國與印度達成協議將軍隊從部分邊境地區撤離後,其實目前媒體報導提到的20萬部隊並非直接在緊鄰邊境之處。
不過他也提到,與中國相比,印度仍有辦法更快速靠近邊境地帶,將大量部隊派到前線去。約西認為,近期印度在軍事布局上比較不同於往常的作法。過去印度將軍事重心還有前線資源放在靠近巴基斯坦的西部邊境,現在印度空軍已將大量的資源部署至北邊連接中國的邊境地區。
他告訴德國之聲:「大多數時候,印度的軍事打擊重心是在靠近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區,但現在他們將重心轉至北方的中印邊境,這代表印度國內的共識是,印度必須準備好應對的不是巴基斯坦,而是中國。」
約西說,印度的每一支武裝部隊基本上都在為中國的軍事行動做準備。這與中國軍事能力的增長也有關係。與十年或二十年前的情況相比,中國現在的軍力已非常不同,所以印度軍隊希望成為防範中國戰略的一部分。
中印邊境是否會再擦槍走火?
盡管中國與印度今年二月宣布雙方達成共識,已完成班公湖地區的撤軍工作,但後續談判都尚未確保雙方從其他邊境的衝突地區撤軍。專家對於近期印度在邊境增派部隊是否會導致雙方再次擦槍走火,有不同的看法。
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謝鋼認為,兩國在邊境的持續動員很可能導致衝突升級。他指出,印度確實在邊境有更多的部隊,但這些部隊不在實際控制線上,而是離該地區有段距離。
即便如此,他仍表示:「我們在去年6月確實看到,對峙升級導致士兵被殺。由於衝突升級與否的控制權現在掌握在中國手中,他們可能選擇讓衝突升級,也可能選擇讓衝突降級。」
約西則分析,中印邊境真正問題是當雙方的士兵們面對面時,他們如何處理這樣的局面,關鍵字於雙方是否能夠實施建立信任的措施。他向德國之聲表示:「北京的策略總是殺雞嚇猴,所以他們並不真的想升級。我認為雙方基本上都應該明白,中印邊境有很多利害關系,所以他們不會有任何輕鬆獲勝的機會。如果雙方都明白這一點,引爆衝突似乎就不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選項。」
他重申,在雙方持續針對邊境衝突談判的同時,其實軍事戰略與部署也是談判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做法是在向對方表明,他們在邊境仍有部署部隊。他說:「我認為大部分中印邊境的軍事態勢應該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當兩國在邊境部署的部隊越多時,這代表他們的火力也越強,所以衝突升級的可能性就越大。」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William Yang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