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幾年前,金城武為電信業代言的廣告詞:「世界愈快,心則慢」,似乎預言了未來趨勢。
當科技創新不斷「加速」,反而激發人心更希望尋求「減速」的事物。
這樣的社會心理,在各領域催生出新的產業價值,形成特殊的「慢」商機。
例如,代表台灣快產業之一的全家超商與天和鮮物結盟,現場提供熱食料理,擴大用餐區;講究坪效的百貨通路,反過來強調零售複合餐飲服務,希望能集客、留客;就連UNIQLO也與快時尚切割,重新思考如何創造新價值。
《遠見》觀察全台慢食、慢城、慢工藝,剖析產業轉型與消費形態變化,也帶你慢下腳步、擁抱不一樣的生活選擇。
近來許多與「快」有關的產業,發展似乎都出現了「慢」的跡象。
風光多時的快時尚產業,2015年起出現疲態。
包含UNIQLO、H&M、GAP,全球幾大快時尚品牌財報都顯示成長乏力、甚至利潤暴跌。甫由UNIQLO台灣CEO升任GU全球副社長末永智明指出,快時尚的快速發展確實已告一段落,接下來必須思考怎麼創造新價值。
2016年12月中旬,第一波冷氣團南下,老牌即溶咖啡「麥斯威爾」在內湖園區搭起快閃店,當街分送免費咖啡。這股香氣與當年孫越那句廣告詞,「好東西和好朋友分享」,是很多台灣人對咖啡的第一印象。
但不過兩個月前,設立一年多的麥斯威爾廣州廠才傳出停產消息,反映即溶品牌市占率持續下滑的現實。
速食、快時尚、即溶咖啡,這些過去被視為方便、便宜的好選擇,為什麼一夕間失靈了?
社會、科技不斷飆速 讓人更想按下暫停鍵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即將出版的新書《謝謝你遲到了》中提出一個說法。他認為,科技進步已經變得太快,人類的適應力面臨空前考驗,反而產生一種「按下暫停鍵」的需要。
書中提到,全世界最前衛、最神祕的Google X實驗室負責人泰勒(Eric Teller)指出,如果把科技進步和人類的適應力,當成座標上的兩條線,Y軸是「變化速率」,X軸則是「時間」,那麼這兩條弧線已經正式交叉。
現在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科技創新正在加速發展,速度超越人類的適應能力,社會結構也難以容納,大多數的人都跟不上了。
就連總是腳步最快、最先預見未來的趨勢大師佛里曼也說,「因為生活步調太快,讓人疲於應付,我需要慢下來。」
他認為,當機器按下暫停鍵(pause),就真的停止了;當人按下暫停鍵,人就活過來了,開始思考、想像、反省。
因此,當社會變化、科技創新不斷「加速」,反而激發人心比過去更希望尋求「減速」的事物。而這種轉向,讓過去許多販賣「速度」、販賣「效率」的商業模式,可能不再吃香。
日本蔦屋書店社長增田宗昭甚至提出「效率使人不幸福」。他觀察當時的日本企業一味追求效率、性價比,但這種消費模式,完全不能為消費者帶來幸福感。
因此他做書店轉型,打造成全球最美20家書店之一。後來又打造蔦屋家電,首創以生活風格來賣家電,在日本大受歡迎,每逢假日,賣場可有兩萬人次。
市調機構「東方線上」長期追蹤台灣生活型態,發現「回歸家庭」是近10年來讓消費者最滿足的部分;其餘包含經濟寬裕得以享受物質生活、享受佳餚美食、盡興逛街購物,都是這兩年來明顯讓消費者感到滿足的來源。
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別蓮蒂對此解讀,這反映的是「渴望安定的生活」,因為消費者面對惡化的經濟景氣,對大環境與未來「不抱期望」,甚至感到個人的努力無效。
「在這種資訊混亂的時代,會導致有太多的選擇,其實很煩亂,很多人就會追求一些簡單的東西,」10年前創辦簡單生活節,對文化現象有深入觀察的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分析。
這樣的社會心理,在各個領域發酵,催生出新的產業價值,形成特殊的「慢」商機,不只顛覆了速食、快時尚、超商百貨、乃至於製造業也受到影響,甚至帶動原本強調效率的「快產業」,全面開始向「慢」轉。
速食業向慢轉〉強調新鮮、有機現做 服務一樣快
向慢轉,包含的意義,除了速度慢下來之外,更包括重視品質、價值、在地、生態等讓人更安定,更感到有意義的部分。
近幾年,新世代的「慢」快餐(Fast Casual,又稱「快速休閒餐廳」)品牌已在美國大量崛起。這種餐廳雖然強調服務速度快,但烹食的方式卻很講究,有餐廳水準的美食。
譬如同樣是賣漢堡,Shake Shake融合「慢食」精神與「速食」做法,強調新鮮現做、有機食材,被譽為是紐約最好吃的漢堡。上季營收勁揚40%,獲利增25%。
New Technomic研究也指出,慢快餐是美國經濟不景氣下市場銷售最佳的餐廳類型,2010年至今年成長6%,幅度大勝速食店(1.9%)和正統餐廳(1.3%)。
「現代人需要吃得快,但也希望吃得好」,去年引進紐約慢快餐品牌新秀「麥笛昆」(Mighty Quinn's Barbeque)來台的赫士盟餐飲集團總裁葛世傑,點出慢快餐切中消費者需求的關鍵。
超商、百貨業向慢轉〉提供熱食料理 擴大用餐區
台灣超商密度世界第一,是快產業發展極致的最佳範例。但自從2004年統一超商CITY CAFE問世以來,便利商店似乎反過來成為城市中的「慢活」角落。
全家前年起更進一步與天和鮮物結盟,開出60~70坪的大店,現場提供熱食料理,擴大用餐區,還打上暈黃燈光改變氣氛。半年間業績成長40%,全家立刻決定增闢複合店據點。
百貨通路如今也都從過去的講究坪效,反過來強調怎麼黏著客人。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組長林原慶就以誠品為例,台灣百貨通路一般EPS(每股盈餘)大約在3~4元,但誠品卻有9元,是「嚇死人的高」。背後關鍵就在誠品用書本、餐飲把顧客留下來,讓同一個人可以對百貨的營收做出更多種貢獻。
時尚業向慢轉〉從刺激消費 走向永續循環
在快時尚失靈後,慢時尚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無印良品近年就推出二手衣重製的支線品牌「ReMUJI」,將回收衣物經過整理,採用現代「藍染」技術重新染製,再重新販售。
日本讀賣新聞指出,這標誌著企業「從大量消費走向永續循環」的趨勢。
專門觀察時尚產業的商發院助理研究員王男洵分析,從無印良品的做法,可以看出大企業意識到快時尚這條路已經走到盡頭,以刺激消費為手段的策略不再有效。
「新一代消費者要的不只是價格,還會考慮到價值,」王男洵說,以前時尚原本沒有快慢之分,後來快時尚出現,刺激人們不斷消費,衍生大量浪費、環境破壞、血汗工廠,讓消費者開始反思,慢時尚的概念才相對應運而生。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調查結果也佐證,美國千禧世代比過去任何世代都更著重生產過程的「永續性」,愈來愈喜歡有機、環保服飾。
製產業向慢轉〉走向深化 重視量少質精
連製造業也從快速接單、量產製造,變成「慢」工藝。
趨勢觀察家詹偉雄幾年前參觀英國賓利汽車工廠,看到車廠工人竟然可以自己決定讓生產線停下來,自己決定在工作時要採取什麼樣的步驟。完全打破傳統汽車業流水線生產的刻板印象,令他印象深刻。
因為賓利多為訂製車,很多車主會到工廠看生產的狀況。工人被授權可以隨時停下來回答顧客的問題。例如光是座椅皮件就有200多種花色,工人可以現場展示給顧客看,一起討論。
「這時工人開始有非常大的創造性,而且這個創造性是來自於他自己」,詹偉雄分析,大量生產的製造業早已無法在英國生存,就連很多頂級名牌的生產也都外移到中國。還留下來的製造業,會愈來愈像服務業,愈來愈像手工業。
這樣的轉變是否也能在台灣看到呢?答案是肯定的。
旗下經營「好丘」文創市集的張培仁就認為,台灣年輕一代沒有快速成長的經濟、沒有龐大的市場,很少有迅速成功、一夜翻身的故事,反而使得每個人都回來面對自己,去想自己能將什麼做到最好,兼容浪漫和務實,逐漸發展出許多品質極佳的產品。
「台灣被製造業思惟的價值觀綁架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想像力的、代工的,只能將本求利。這種製造業思惟,就是現在台灣經濟衰退的主因之一,」張培仁批評,但經過深化後,未來將走向一種「深經濟」。
消費形態趨向個性化 企業升級腳步不能慢
當消費者開始追求更有深度的「慢」,就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就像以前沒人管香蕉是從哪裡來,但超商開始推廣買在地、吃在地,這件事就慢慢在消費者心裡有了概念,」飲食文化觀察家徐仲以超商契作香蕉分析,消費者在意了,讓蕉農願意提升種植的技術與標準,就能推動升級。
對企業來說,面對渴求「減速」的消費者,更是得「快速」分析其想法及行為,才能靈活擬定各種策略與商業模式。
UNIQLO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吳品慧、全家商品部部長吳雅卿也雙雙認為,與其說消費者變「慢」,不如說變得更「多元」、更「個性化」,更重視價值,企業必須更靈活回應。
全球科技發展已經超乎個人能趕上的速度,只要能提供讓人感到心靈安頓的產品與服務,就是新王道。
幾年前金城武為中華電信代言的廣告詞:「世界愈快,心則慢」。看來真的是大勢所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jlfZn0】
新聞來源:遠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