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玉品 / 台北市
產業瞬息萬變,為了避免學用落差問題,不少研究生紛紛將「實習」當作解決良藥。
台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發表的「2016年北部地區青年實習意向調查」發現,71.2%的北部青年,將職場實習體驗視為大學階段的優先選擇。
社會新鮮人履歷網站Himelight統計,今年4至5月,在Himelight上註冊履歷的學生達5000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00%;跟去年的媒合會相比,今年學生投遞履歷次數成長超過50%。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兼職涯辦公室主任李弘暉直指,實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業界,看能否學以致用。社會新鮮人履歷網站Himelight共同創辦人莊孟儒則認為,許多同學面臨畢業後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窘境,不如在學校時先實習,「實習,是對未來的投石問路。」
趨勢1〉企業搶實習人才,畢業直接留用
台灣不論本土企業、外商,均相應提供完整的實習規劃,培育畢業後的留任人才,是企業推動實習的最大誘因;而學生也想透過實習提早卡位,例如國泰金控、富邦人壽、IBM與LINE,都是學生搶破頭的實習單位。
值得注意的是,愈來愈多的學生選擇到新創公司實習。莊孟儒觀察,近來創業風氣盛,不少學生嚮往創業,但由於不了解過程與風險,會先選擇到新創公司「探探路」。
學生實習年齡也在下修。過去,企業希望學生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後,再去實習,所以學生多在大三、升研一的暑假實習。但新創公司業務多元、運作多元,許多事務在學校無法學到,因此不會限制實習生的年齡。
趨勢2〉新南向政策,東南亞實習機會多
全球化的時代下,為了培養具國際視野和有實務經驗的人才,實習也要跨出台灣。
2007年,教育部推出「學海築夢」計畫,鼓勵公私立大專院校選送成績優異的學生,前往國外的企業、機構實習。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一等教育祕書黃靖雅說,計畫目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並連結所學與實務。
計畫推動將近十年,許多學生從海外實習回來後,不僅增加對國際事務的關懷,也變得更有自信、更獨立。
學海築夢一年約送1000至1500位學生前往海外實習,實習的國家以美國、日本居多,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次之。
學海築夢也鼓勵學生到新興國家實習,去年多達666人前往東南亞地區,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為最大宗,甚至有學生遠赴非洲史瓦濟蘭,開闊視野。
新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台灣和東南亞各國將有更密切的往來。
元智大學同樣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圈,擁有國際化視野,也推動學生前往東南亞實習。
「不一定到歐美國家才叫國際化,」李弘暉解釋,2007年前後,中國大陸是最熱門的實習地點,但元智決定轉往東南亞,與泰國台灣協會合作,將實習系統化。
目前,元智的學生能在泰國與馬來西亞實習,已有超過10位學生留在泰國工作,未來將開放越南的實習名額。
對於學生前往東南亞實習,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李美賢提醒,「抱持什麼心態很重要!」實習不應該以功利為取向,最好能夠先理解當地文化,並且掌握基本資訊,負責實習課程的老師也應該適當帶入各種議題。
李美賢舉例,在東南亞的咖啡產業實習,可以討論公平貿易;在銀行等一般企業實習,也能思考社會企業責任。
「藉由議題的探問,實習經驗除了能了解產業與自身興趣,更能回饋到實習課程的創新,引發有趣的討論,」李美賢強調,經由初步接觸、帶入議題,最後產生興趣的過程,會讓實習變得更動態,刺激學生展開是否投入某個產業就業的理性思辨歷程,超越「想像」。
此外,出國實習前,也要對語言有初步認識。李弘暉提到,泰國、馬來西亞國際化程度高,學生英文必須要好;元智到泰國實習的學生,則要先修畢泰語的系列課程。
綜觀台灣的實習環境,曾經在美國求學的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創辦人莊智超認為,學生在實習單位裡,經常扮演大體系下的小螺絲釘,比較不容易看出個人的產值;相較之下,美國則相當重視實習,願意花費極高成本取得優秀人才。
莊智超也建議,撰寫履歷接軌國際、培養團隊合作與自學的能力,都是台灣學生增加國際競爭力的方式。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6研究所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