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黃漢華 / 台北市
全球人口日益老化,各國逐漸走向超高齡社會,貧窮老年將成為一大隱憂。
尤其全球最老的日本更嚴峻,到了2025年,戰後嬰兒潮的「團塊世代」將一起跨入75歲的後期老年。學者甚至指出,這是人類歷史從未有過的「超.超高齡社會」。慶幸的是,政府與社會早有危機感,努力扭轉局勢,希望邁向「不老日本」。
《遠見》越洋採訪日本第一長壽的長野縣、老人長照比例最低的和光市,剖析他們成功抗老的做法;並走訪專為高齡者設計,協助創業、求職的企業,與退而不休,持續貢獻社會的銀髮族。
此外,也訪問台灣多位活躍長者,他們突破年齡框架,活出樂齡的「晚美」人生,並提出國人應有的退休理財新觀念,避免讓財務拖垮老後生活。
想要老得有尊嚴、有活力,成為令人稱羨的「酷老人」,現在就開始準備。
國發會估計,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每五人有一名老人。
在日本,也有「2025年問題」。
近年,這成為日本新的專有名詞,還列入「新語時事用語辭典」。
指1947~1949年出生的「團塊世代」,到了2025年將從75歲以前的前期老年,一起跨入75歲的後期老年,集體讓日本變得更老!
八年後的日本,75歲以上老人會有2179萬人,占18.1%。從那一年起,75歲以上人口將持續增加,直到2030年才停止。
「這是人類歷史從未有的『超.超高齡社會』,」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松谷明彥說。
高齡少子化下,日本人口從2008年開始減少,光是2010~2016年,已減少127萬人,總人口降為1.26億人,也進入死多於生的「多死社會」。2015~2016年,每年死亡超過130萬人,多到連殯儀館來不及應付。推估到2025年,死亡者將增加到160萬人。
厚生勞動省表示,由於出生率僅1.44%,2016年新生兒首度跌破100 萬人,總人口比前一年減少33萬人,減速創史上新高。2017年,老人已占總人口27.3%,而14歲以下僅12.7%,雙雙刷新史上最高及最低紀錄。
預估2020年東京奧運後,東京、神奈川、千葉等城市地區的人口仍維持現況,福島、沖繩、愛知縣等鄉村人口將減少一成,到了2065年,全國將減至8800萬人。100年後的2115年會減到5100萬人。
「未來八年,日本將承受極大壓力!」曾任厚生勞動省官員、草擬「介護保險法」的順天堂大學客座教授和田勝表示。
首先,是醫藥費上升。和田勝解釋,老化與疾病互為影響,過了75歲,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病增加,失智風險也高,能夠工作的人卻減少。
據厚生省統計,過了65歲,每人年平均醫藥費是72.4萬日圓,是65歲以下的四倍,而75歲以上則增加到五倍。這也意味需要介護(長照)的人隨之提高,將從2015年的608萬人,增加到2025年的716萬人。
和田勝表示,日本介護保險從2000年實施以來,費用逐年提高,今年預估11兆日圓。不過,負擔部分保費的40歲~64歲人口數,從2021年後將逐年下滑,保費逐年提高,2025年將達每月8165日圓,漲幅比現在多了幾乎一半,經濟負擔沉重。
不只人民,政府擔子也重。2017年,因應老化社會,日本社會保障安全預算再創新高,達32.4兆日圓,可是,因應團塊世代在2025年的需求,需要85兆日圓才夠。
「日本國債已達上千兆日圓,人民又不希望加稅,介護的錢從何而來?」研究老人問題多年的東京經濟大學法學部教授西下彰俊擔憂。目前日本介護設施共有35萬床,現在已經有52萬人無法入住,未來還會更多。
走一趙東京書店,可以發現「介護崩壞」「介護破產」「介護地獄」「介護危機」等相關主題書籍充斥書市,社會對介護保險的前景顯然不樂觀。
「2025年會變成黑暗時代,將有更多下流老人,」暢銷書《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直言。
今年35歲的藤田,大學就讀社會福利相關學系,關心貧窮問題,在埼玉縣創立Hot Plus非營利組織,關懷遊民。2008年金融危機,他發現不少日本上班族或中小企業主,抵擋不了大環境蕭條,積蓄不夠又碰到疾病,晚年淪入「下流老人」的慘狀。
他將親身經過於2015年寫成書,在日本狂賣22萬本,今年出版續集,賣了六萬本,並在台灣、大陸、韓國上市。「下流老人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造成!」他因此呼籲社會建立預防機制,避免下流老人愈來愈多。
各種數據顯示,日本的老化危機已迫在眉睫,因此日本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民間企業、社團組織,再到一般個人,均努力扭轉局勢,希望邁向「不老日本」。
不少日本人呼籲,老年的定義應該延後。今年1月,日本老年醫學會和日本老年學會共同發布新聞指出,以前定義老年是65歲,但目前65~74歲的日本老人大多仍很健康,還可以工作與參與社會。這群專家呼籲,「重新定義老人」,75歲後才是。
若能如此,退休年齡延後,解決勞動力與退休金不足的問題。讓老年人有尊嚴,繼續參與社會。
不僅如此,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14年推出「地域包括支援中心」政策,要求所有市村町自治體必須整合地方資源,讓老年人減少介護,健康到老。
「這一股地域力,可以化介護危機為轉機,」長期研究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的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表示。
熟悉日本介護制度的台北護理大學長照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李光廷說,這項社區計畫以長者住家為中心,以30分鐘車程內的生活圈為服務範圍,結合醫療、長照、預防、家事服務、復健照護等服務,在2016年4月已全面推行,預計2025年落實。
李光廷說,北海道有不少獨居長者,因為有天天到訪的社區志工而不孤單。每天早上,會有一名上班族在工作途中路過探望,到了傍晚,則有高中生放學回家時去問好,還有鄰居每週兩次協助倒垃圾,讓這個老人家,被社區的溫暖包圍。
日本第一長壽縣——長野縣,堪稱是日本「地域包括支援中心」的參考雛形,過去幾十年來已成為日本地域照顧的典範。當地銀髮族就業率日本第一、銀髮醫療支出在日本倒數第五,蔬菜人均飲食量日本第一等。《遠見》深入該縣,訪問知事(縣長)阿部守一與關鍵人物長野縣諏訪中央病院名譽院長鎌田實,有第一手的現場報導。
同時,日本天皇與首相安倍晉三都去參觀的和光市政府,銀髮族的介護比例只有全日本的一半,祕訣在於把資源投入初期衰弱的老人,讓他們恢復健康,免得繼續惡化,走向長照。
除了政府,日本社會也紛紛推出許多幫退休族保持活動的新組織。
觀察之樹董事長黑?昌彥看到今年74歲的爸爸,以前「從來沒帶朋友來過家裡」,在新潟銀行默默工作半世紀,退休後只能在家裡看電視。
他因此在東京江戶區,參與社區整合照護計畫,和牙醫師合作成立保健室,希望創造讓退休長者願意去的活動場所。
他表示,日本男性銀髮族過去在充滿競爭的職場,只知努力工作,與社區關係淡薄,與家人未必和睦,退休後若不改善人際關係,容易變成孤單老人。因此,他希望營造輕鬆快樂的場所,將保健室設計成咖啡廳外觀,設計抓地力強的座椅,吸引長者前往見面聊天,學習保健知識又建立人際關係。
此外,日本也有專業的銀髮族人力仲介公司「高齡社」,幫退休族尋找第二春。「證明退休者不是產業廢棄物」。
同時,日本也出現專門幫銀髮族創業的公司。銀座第二人生的創業平台,已幫7000多位銀髮族成功創業。《遠見》在銀座第二人生辦公室,巧遇68歲的福島賢造,他在日本三井集團工作40年,說的一口流利英文。四年前從三井退休後,開始以一人公司形式創業。只需每月支付五萬日圓,向銀座第二人生租半坪大房間,就做起了生意。
當然,也有日本愈來愈多80歲以上的高齡者,高唱永不退休,成為高齡者的新典範。
例如,在距離東京市中心約50分鐘電車外的奶奶工房,裡面有50位婆婆媽媽,天天快樂地縫製手工品,宣稱要工作到100歲。又如,今年6月初,83歲的若宮正子靠著自學,開發出女兒節App,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成為最年者的開發者,執行長庫克將她擁抱入懷。
儘管老化已不可逆,就面對它吧!這正是日本政府、組織、與個人的心聲。
「我們要重新打造高齡社會,讓它充滿活力,」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總合研究機構特任教授秋山弘子說。她從2014年起,與千葉縣柏市市政府、UR都市機構進行五年合作計畫,幫助退休長者在社區就業,奉獻社會。例如,她安排90名從沒務過農的柏市銀髮族,幫青年農夫採番茄。這群長者分工,從早上5點到8點,一天就把番茄採完了,讓年輕農民驚訝不已。
74歲的秋山弘子,也是退而不休的案例。2009年,她協助東大成立高齡研究機構。她正計劃將柏市社區模式,寫成標準作業流程,由厚生勞動省交給50個社區推行,明年底全國將有上百個社區複製。
只要能實踐活躍老化,老就不會變成負擔。全球最老的日本,如何將老化危機,變成正向力量,是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台灣,最該學習的一堂課。
本期第三個探討的,是透過已退休族大調查,了解把退休變美好的過程中,有什麼不足,帶動退休生活新思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新聞來源:遠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