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 攝影/張智傑 / 台北市
1990年代,我到澳洲首都坎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ANU)攻讀碩士,前後在澳洲生活了兩年多。當時坎培拉的市中心比我台南家鄉小鎮還要小,真是一個好山好水好安靜的城市。
那時候澳洲人口1800萬左右,比台灣少350萬。1澳幣兌台幣17元左右。坎培拉一般獨棟民宅,400萬~500萬台幣買得到。我在學校銀行裡開戶存了1萬澳幣,儼然成為大戶般,第一次到銀行,櫃姐就把我叫到一個小房間,鼓勵我利用這筆錢投資。當時我還不太懂理財,感到很意外,這麼少錢,能投資什麼,就婉拒了。之後每次進去,我都感受到櫃姐的期待,就盡量不走進銀行了。
1990年代的台灣已經富裕了,很多累積到財富的父母,興起了移民澳洲熱。他們追逐的是比較好的生活環境,與比較自由開放的教育環境。但當年的澳洲,絕不是賺錢的好地方,景氣並不繁榮。我去澳洲念碩士,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氛圍下去的。
因為這些生活經驗,讓我誤以為我很懂澳洲,但其實不然。我還真小看了澳洲。過去30年來,澳洲已有十足進步,只是我一直停留在過去印象。
若只跟台灣比較,台灣人均GDP在1995年時約1萬4000美元,如今約2萬4000美元,成長只有七成;但當時澳洲人均GDP約2萬3000美元,如今約5萬7000美元,成長2.5倍。
1990年代台灣人口比澳洲多,如今台灣已深陷人口老化與人口減少雙危機。但澳洲因為大力歡迎技術與投資移民,目前人口已比台灣多,預計至2030年,將達3000萬,生氣勃勃。
過去十年來,澳洲就是台灣年輕人的最愛。澳洲於2004年開放台灣年輕人到澳洲打工度假,累計已有30萬人次赴澳。去了之後,大多想盡辦法留下來成為澳洲人。
從1995年至2018年間,全球面臨過三次經濟大衰退。一次是1997亞洲金融風暴、一次是2000年網路泡沫危機,第三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這三次讓世界各國中槍倒地,包括台灣也出現過兩次經濟負成長。但澳洲卻在這三次危機中,經濟年年持續正成長,穩健過關。澳洲也從30年前封閉保守的白澳社會,變成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
總統大選倒數100天 從澳洲反思台灣未來
長達28年經濟正成長,曾讓《經濟學人》大篇幅報導,澳洲模式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典範。
這也是《遠見》選在創刊400期,遠走澳洲專訪的原因。《遠見》一開始專注經濟成長,愈研究愈發現,背後是整套制度下的結果,包括開放的移民政策、開放的經濟制度、超級年金改革、產業轉型等。因此就算2020年澳洲景氣出現30年來第一次負成長,也無損本期探討的初衷。
33年前《遠見》創辦時,就以提供讀者最前瞻的國際視野自許,曾經製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跨國報導。再過100天,台灣即將投票選出2020總統。鑑於這個理由,本期特別製作一個能提供國家治理思考的跨國報導,提供高官與人民參考。是否能將總統選舉,導向發展模式的討論,而不是口水抹黑的烏賊戰。
本期其他重點內容,包括第二屆《遠見》最佳FinTech銀行大賞。台新、中信、國泰世華、玉山、王道等,表現最優異,為什麼?
重點人物報導則是獨家訪問全球汽車零組件霸主、敏實集團創辦人秦榮華,他如何白手起家?如何努力公益慈善?又如何熱衷興學?
新聞來源:遠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