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5 08:00

【人物專訪】導演李崗40歲踏入導演之路「找到自己」

【人物專訪】導演李崗40歲踏入導演之路「找到自己」 | 華視新聞

黃嘉燕

 辦公室的牆上掛飾電影《想飛》的字畫,字如其人,一個帶著夢想飛往遼闊天空追求所喜;展翅高飛的紅色老鷹雕塑品,更映照出他從小就憧憬著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瞭望出辦公室的窗外,映入眼簾的則是無邊無際的天空,他就是電影《想飛》的導演,李崗。


 「除了監製電影《想飛》,我實在忍不住導這部片,我每天剪,每天都在哭。」李崗從小就認為戰鬥機飛行員是世界上最帥的職業,他在2014年執導電影《想飛》,最大的困難莫過於題材的發想,也因此耗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在這部電影上,但最讓他驕傲的是,從資金到演員、動畫、特效、音樂、美術,整部電影是百分之百台灣製造。


 李崗坦承,自己還是個文人之底,對於做生意則毫無興趣。經商失敗後,在一次的機緣巧合之下,看到哥哥李安在1990年獲獎的劇本《推手》及《喜宴》,他便抱著躍躍欲試的心態寫下第一本劇本。他表示,第一本劇本並不成熟,完全沒有電影概念而是偏向自傳式內容。


 所以就在李崗1993年陪父親到大陸探親,心中有很大的感觸而寫下《新老殘遊記》,更因此獲得了1994年度台灣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第二次則憑著《今天不回家》在1996年獲得了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嶄露了他的編劇天分。此後,他決定「棄商從影」並正式走向導演之路,在1998年自編自導第一部電影《條子阿布拉》。從劇本編寫到電影上映耗時將近兩年多的時間,他也憑著這部電影,榮獲第44屆亞太影展參賽片。這些得獎記錄也讓他更肯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即使當時台灣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父親強烈反對哥哥李安步入電影行業,李崗表示,最主要是因為父親對電影毫不了解,也認為導演是一個不入流的職業,所以他在40歲時決定辭掉工作拍電影,同是導演的李安對於他這項舉動極力反對,並認為中年轉行的他,對家庭經濟的影響仍然是個未知數。


 經歷了無數次轉換工作,電影是第一份讓李崗「找到自己」的工作。他氣定神閒說:「電影製作人與看電影的人兩者都屬於做夢的人,但是製作電影的人是Make a Dream;看電影的人是花錢Have a Dream。」但相對的,夢也有兩種,一種是美夢,一種是惡夢,而拍電影的則屬後者。儘管這份工作讓他找到了熱情,但在婚後還轉換工作跑道,卻是很大的風險。


 李崗的辦公室擺放不少歷史相關的書籍,顯然看得出來外省二代的他非常重視關於台灣的文化及歷史。他語帶淡淡的滄桑說:「全世界大概沒有一個地方比台灣更不知道自己的歷史,大家都去看《我的少女時代》,卻不來看《阿罩霧風雲》。」拍攝《阿罩霧風雲:抉擇》上集就已經賠了不少錢,儘管如此,他與合作多年的導演許明淳堅持拍攝《阿罩霧風雲:落子》下集。他認為,電影對於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部分,政府必須大力發展,票房、獲獎機會並不是關鍵點,一切以享受拍電影的過程為主。


 談及台灣電影大環境,他似乎進入某種深思的狀態,一字一句帶著感嘆的語氣說:「很多時候在拍攝電影時,台灣工業沒有廠房,沒有技術傳承,以致沒有能力去執行。」就因如此,他成立了「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透過基金會來讓更多人能夠用影像說故事,同時推動華人的歷史文化,集結學術界、紀錄片、與電影三界的人才與能量,將知識與技術傳承下去。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