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晏欣 / 台北市
【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台灣師範大學人文學社合辦的「日本的社運與學運──1960年代與現代的比較」講座25日在台師大舉行。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小熊英二主講,東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田畠真弓與談,講述日本1960年代至今的社會運動興衰脈絡,並比較台日兩地的社運情勢。
小熊英二在講座中分析日本近50年來的社會運動變遷,從社會情勢切入,剖析動員方法的變化,以及運動如何影響政黨選舉。196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社運是反對《美日安保條約》運動,由於當時各地方自治組織、公會或企業團體等「共同體」勢力穩固,使社運連帶性強,且各團體皆有特定黨派傾向,較易動員。1970、80年代起執政黨充實公共投資和建設,成功抑制城市及鄉村人民的不滿,日本的社運開始衰退。現今,雖然都市化已削弱昔日「共同體」的連帶性,然金融海嘯和三一一核災的衝擊,使得反核、反安保等運動再度興起。
而田畠真弓則對比台灣的太陽花學運與日本現代社運,討論媒體在群眾動員時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她表示,臉書為台灣太陽花學運的群眾動員提供很大力量。而日本社運主要的動員管道是社運團體本身的人脈、人際關係以及大眾媒體,網路社群媒體的影響力相對較小。根據日本網站Internet Com和NTT.Com Research實施的「社交軟體利用」調查,日本臉書使用率為40%田畠真弓指出,日人注重隱私權,相對排斥需用真實姓名註冊的社群媒體;再加上日本網路群眾以右派居多,通常並不是支持社運的一方。因此使得日本社運在社群媒體上的動員號召力和台灣相差甚遠,「台灣和日本差太多了,網路鄉民在台灣真的非常有力量。」
講座吸引許多大學生參與,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學生陳家平表示, 她覺得日本整體社會運動的脈絡很有趣,尤其是共同體穩固到鬆散的過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生曹祐嘉表示,他大致耳聞過日本以往的社運歷史,也知其有段沉寂的時間,「那在三一一核災之後新長出來的運動是怎樣的呢?我個人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於是來參加講座。」他也表示,就日本現今的反安保運動而言,其所使用的抗爭語言事實上和台灣太陽花學運很相近,像是強調正當程序、民主制度等等訴求,和台灣是有相同處境的。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