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奕菲 / 台北市
【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17日「1920年代變裝遊行」將首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氣氛炒到最熱!民眾帶著復古、當代、跨文化等創意元素前來參與,重現當年「狂騷、咆哮」的精神。由在地社區自主發想、籌辦的藝術節,希望串聯起相隔百年的兩個20年代,打造西元2020年的大稻埕新文化。
「思劇場」藝術總監張哲龍騎乘三輪車載著金鐘影后朱芷瑩,與創意扮裝的民眾一齊繞行大稻埕,將巷道擠得水洩不通。大稻埕日新國小的資優班學生,事先研究1920年代有哪些名人,自行設計服裝造型,當天裝扮成孫中山、居禮夫人、愛因斯坦等人物參與遊行。現場還有「朱宗慶打擊樂團」表演、「公平貿易繭裹子」和「花生騷」服裝走秀、《大稻埕》電影播放等活動。
1920年的10月17日,蔣渭水在大稻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為台灣打開面向世界之窗,引入「狂騷的1920年代」精神。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之一周奕成指出,1920年代是人類近代史上文化創造力最燦爛的年代,而在台灣歷史上能夠代表這個年代的地方就是大稻埕。透過時代的連結,「大稻埕與世界的每個都市、每個國家,就能夠產生共感。」(註1)
以1920年代為主題的變裝遊行至今是第四次舉辦,張哲龍指出,「這不只是一個懷舊的意味,希望可以放眼未來。」社區原本計劃到2017年才要將變裝遊行擴大爲國際藝術節,但在張哲龍大膽的提議下,決定要在今年就開辦。周奕成說:「我想或許是台灣不能等了,青年世代一定要起來。」(同前註)
「大稻埕骨子很硬、固執,想要完成事情就會團結一致。」張哲龍認為,每年的變裝遊行都讓大稻埕居民更加認同社區,「大稻埕人已經具備了辦活動的能力,藝術節是把它彙整在一起。」「大稻埕戲苑」、思劇場、茶店、咖啡廳等許多在地團體透過「大稻埕公民會議」的討論,自主發起、籌辦首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與政府補助經費所舉辦的活動截然不同。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思劇場和「1920’s書店」主辦,集結15個大稻埕歷史街區、300位藝術家,40多個民間團隊自發募資,舉辦100多個活動,包含讀書會、展覽、講座、音樂會、市集、戲劇等,例如《埕市意巷》油畫特展、《三牲祀》混種電音音樂會、《1920’s時尚與台北》講座、《台灣新文化運動史跡》導覽、《寶島賣藥秀》美國爵士音樂會、《分水嶺》偶戲表演等,活動持續到本月底。
「首屆藝術節是先衝再說。」張哲龍希望未來能加強藝術節本身的論述,向國外藝術家邀演更多活動。他認為國際知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和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都是當地民眾聚集向心力的節慶,也是世界各地關注的藝術盛宴,希望大稻埕未來能成為台灣的亞維儂或愛丁堡。他期許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能把1920年代的精神融入當下及不遠未來,回應年輕人關切的議題與生活型態,打造2020年的「新文化運動」。
上排左:由日新國小學童帶領變裝遊行(圖左一),也有一位男子綁白色頭帶、抱著幼童,用擴音機大喊「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上排中:張哲龍在藝術節攤位前。上排右:服裝秀。
中排左:演員朱芷瑩以1920年代美國「搖擺女郎」(Flapper Girls)風格造型亮相。中排中:眾多民眾參與遊行,現場水洩不通。中排右:搖擺舞教學吸引大量民眾。
下排左:張哲龍在遊行隊伍中騎乘復古三輪車。下排中:日新國小資優班學生各自扮演自己的1920年代偶像。下排右:大稻埕一角的男女共舞。 圖/蘇奕菲攝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