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迎向國際 霹靂舞登2024奧運舞台

次文化迎向國際 霹靂舞登2024奧運舞台 | 華視新聞

吳嘉倪  / 台北市

【記者吳嘉倪台北報導】舞者活用協調的肢體,在地板進行高難度旋轉,再搭配音樂節奏,擺出頭下腳上的定格動作,獲得現場觀眾一陣歡呼。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於台灣時間8日宣布,將把霹靂舞納入西元2024年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而中華民國霹靂舞國手選拔積分賽第七站也於13日在大直ATT 4 Recharge SHOW BOX登場,今年的積分賽將遴選出至少兩位國手接受培訓並參與奧運。其中來自臺北市立大學的孫振於前六站積分賽中四度稱王,如今再度拔得頭籌,以1066分保持國內霹靂舞積分排名第一。

霹靂舞屬於街舞的一種,也被稱作Breaking、地板舞,屬於體育性質較強的技巧性街舞,舞者通常以頭、肩、背、膝為重心,於地面迅速旋轉、翻滾。而順利取得積分賽冠軍的孫振表示,三個月七場的積分賽使身體疲勞,不過他認為自身表現尚可。國內積分排名位居第二的羅國銓則因傷勢影響未於季軍戰出賽,也讓積分排名第三的對手劉承德直接取得季軍。

對於霹靂舞納入奧運比賽項目,選手們皆以正面態度看待,但也坦言出乎意料。孫振表示他從小就被熱舞文化感染、喜愛跳舞,他驚訝地說:「從來沒有想過我可能會成為國手或奧運選手。」劉承德提及,原先跳街舞被認為是種次文化,但如今舞者也可以享有與國手同等的待遇,「沒想過自己跳的舞可以進入奧運,讓這個文化有更多面向的發展。」他興奮地說。

霹靂舞學習門檻較高,舞步中有許多依靠手部力量支撐身體的高難度動作,如同另類的極限運動。 圖/吳嘉倪攝

「時代的洪流來了,你怎麼擋都擋不住。」中華民國街舞運動推廣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霹靂舞委員會成員的黃柏青談到,過去認為霹靂舞只能是「藝術」,而非「競技」的人,如今也成了將霹靂舞引進奧運的幕後推手,由此可見時代風氣的轉變讓霹靂舞逐漸由文化藝術變成一種極限運動。因應奧運等大型國際賽事,霹靂舞委員會希望台灣選手能自小接受培訓,黃柏青提及,俄羅斯、日本等霹靂舞成績優異的國家,連幼年選手都已具備高超的舞技。此外,國際賽將以「全能」作為評分依據,因此黃柏青認為選手們應該共享培訓資源,而非僅專注於特定動作,他說:「選手不能故步自封,他們必須趕快向國內霹靂舞各項技巧、動作的佼佼者學習。」

霹靂舞競賽中有四大評分重點項目,舞者時常出現類似體操項目中鞍馬的轉體動作。 圖/吳嘉倪攝

霹靂舞賽事有四大評分重點動作,對此,羅國銓指出,多數舞者由於自創動作處在模糊地帶,難以被歸類,因此於賽場上多會主動刪除自創動作。「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細項可以再多一點,不然對很有創意的舞者來說,會比較吃虧。」羅國銓建議。在評分部分,劉承德認為評審的主觀無可避免,評分項目只能盡量降低主觀程度,很難做到完全公平。他強調,如何訓練評審才是最重要的,「讓評審都能在類似的基準下去判別,這樣主觀就可以獲得改善。」

對戰的兩位選手分別為紅方及藍方,並由舞台後方的三位評審舉起紅旗或藍旗,以多數決決定哪方選手獲勝。 圖/吳嘉倪攝

面對霹靂舞迎向國際,擁有豐富國際賽經驗的孫振分享,在備戰時,他習慣將心態及身體狀況調整到最放鬆的狀態,「太想做好反而精神緊繃,但舞蹈其實是一件放鬆的事。國外那些越老練的選手,在場上相對的就越自在。」而曾代表台灣出戰2018年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目前就讀北市大的簡嘉呈也提到,比起台灣舞者,國外選手更能完全做自己、自然地享受舞台,而不是為了比賽而跳。簡嘉呈也自勉,到國外參賽必須做好心理建設,「畢竟舞台不一樣,台下的人不一樣,給予的支持也會不一樣。」

臺北市立大學簡嘉呈在本站賽事於八強止步,他坦言花費較多心力工作,導致練舞時間被壓縮。 圖/吳嘉倪攝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