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婷雯展現內心矛盾感「售」 農作材料構築土地命運

游婷雯展現內心矛盾感「售」 農作材料構築土地命運 | 華視新聞

邱昭華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親近土地,不要只在意識或語言上定義土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游婷雯,11月25日至12月20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舉辦創作個展《耕作一塊可以賣的地》,透過作品傳達自身對土地利用的省思。此作品亦榮獲2023年宜蘭美術獎首獎以及宜蘭意象獎。

身為宜蘭人的游婷雯,看著家鄉農地漸漸被民宿或餐廳取代,使他厭惡矗立在田地間的售字招牌,並開始研究私人財產權、土地劃界等資料。但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自身對於農地的想像如同出售看板背後的商業考量,對土地的詮釋都只有一種,「我想要土地回歸綠油油的農田,而土地販賣招牌想將它商業化,其實我跟這些招牌一樣自私。」他在道德省思中,無法確定如何看待土地與自己的關係,進而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矛盾感,觸發創作的動機。

「農業用途的農作材料和商業用途的售字相結合,形成視覺上的矛盾。」游婷雯說明,為了展現內心的矛盾,他選用農作材料常見的遮陽網、防蟲網和防草塑膠布,來呈現販賣土地的廣告樣式。塑膠製的遮陽網是以縱橫交錯的平織法製成,而游婷雯使用抽針方式,抽出網面上橫行的針線,形成「售」的字樣。此外,他將三張防蟲網摺出想要的透明度後,再把它們縫合起來,並疊加上去,讓觀者從正面角度觀看出售看板。在防草塑膠布上,游婷雯則以三角形破洞連成「售」字,除了能降低風阻,也是模仿廣告看板設計。

《耕作一塊可以賣的地》的作品包含三個售字招牌與三段影像,此圖前方為防蟲網製成的招牌。 圖/游婷雯提供

除了三個招牌,游婷雯也創作三段影像並投影在展場,分別呈現他在農田搭建三個招牌的過程。在影像中,因為竹竿過軟且石頭摩擦力不夠,再加上游婷雯本身對立體結構較不熟悉,因此招牌一直搭建失敗。然而,對他而言,這反而是有趣的畫面,形成一種出乎意料的效果,「比起成功,我覺得失敗好像更可以貼近內心的矛盾,還有自己看待土地不堅定的立場。」他在影像中,皆刻意保留環境音,像是防草塑膠布的摩擦聲、雨鞋踩踏水窪的聲音,讓觀者更有臨場感。

在搭建遮陽網「售」字的影像裡,游婷雯因為竹竿太軟、石頭摩擦力不夠等因素,在招牌搭建過程中一直失敗。 圖/邱昭華攝

觀眾王柏翔說:「雖然游婷雯選用簡陋的材料,但他卻很細緻地處理它們。」此外,他也從影像中感受到,游婷雯是以輕鬆的方式在探討與土地的關係。另一位觀眾蔡晉德則透過影像,對生活日常進行反思:「我在台北看見土地販賣的行為,竟然已經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他表示,下次看到看板時會引發更深層的思考。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