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紙匠堅守傳統老技藝

計雯婉、林嘉勤  / 南投縣

南投縣埔里鎮有一個「宣紙村」,在這裡,台灣的手工造紙技術仍在繁榮發展。我們現在所用的紙張大都是由大型機器統一生產,因為習慣了這樣的方便,越來越少人願意去關心以及傳承複雜的手工造紙術。而埔里的年輕一代手工紙匠林政立不甘心手工造紙就此沒落,也不相信手工紙沒有市場,他在埔里創辦了紙匠工坊,希望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林政立向我們展示工作坊內的手工造紙。
傳統技藝的繼承與經營 台灣的造紙技術於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此造紙術源自當時中國的手工紙製造技術,日本人加以改良之後引入台灣。而第一批向日本人學習如何手工造紙的紙匠就出現在南投埔里鎮,林政立家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以前這裡有六十家手工造紙廠,但是現在只剩個位數了」。隨著人們書寫習慣的改變和大型造紙機的出現,手工造紙術正面臨極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手工紙匠不再對這個行業抱有希望,選擇轉行,而林政立則是選擇堅守的手工紙匠之一。 林政立家裡原是開設宣紙廠,父親為了栽培林政立還特意在他十九歲那年送他到日本學習。林政立表示他敬佩日本老紙匠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精神,於是也立志做個紙匠。然而隨著台灣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宣紙的市場正在漸漸縮小,宣紙廠不得不將宣紙價格降低好繼續立足。這樣一來,造紙似乎變成了糊口的工具,林政立不願意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於是他放棄了父親工廠的繼承權, 自行創業,通過提供造紙體驗課程、工坊參觀等觀光項目,希望將自己的興趣與收入相結合。但是事實卻證明,自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進去的結果是一方面要接受觀光客的殺價,一方面又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接待,不但連年虧損,而且自己也沒了做手工紙的時間。林政立想要回歸自己最初的初衷,於是便在老家的紙廠旁租地開設紙工坊,從種樹開始,一步步繼續自己的造紙事業。 提到紙工坊的經營,林政立表示經營困難的狀況仍舊存在,「基本上在這裡你看不到任何利潤,足夠供一日三餐而已」。如此艱辛卻沒有經濟利益的工作,為什麼還要繼續堅持,林政立表示:「或許造紙是我的宿命,是身體里有東西被喚醒的感覺,提醒我非做不可,造紙術的魅力用講的講不出來,要用視覺和觸覺去感受。」他認為很多人質疑這個行業是因為對造紙缺乏了解,而他成立紙匠工坊,則是想讓更多的人願意嘗試進入這個行業,或許可以讓這個古老的技藝再晚些消失。
造紙師傅們正將紙漿倒入抄紙框內。
手工紙的製造 比起大型造紙機的現代和迅速,手工造紙要傳統和複雜的多。細說起來,甚至要從如何種樹開始。林政立在紙匠工坊門口就種植了構樹,在介紹造紙技術時,林政立常常先帶造訪者看樹。構樹是適合做宣紙的樹種,生長一年即可取樹皮制紙,而且割掉的皮還會迅速再生長,今年砍掉的部分,明年就可以長到原來的高度。這樣可以使造紙變得更加環保,不至於過分消耗木材。 而造紙的整個過程,則是要先將備好的構樹樹皮浸泡然後打成紙漿,再將調好的紙漿均勻地倒入抄紙框里,經過抄紙後的紙漿已經有了紙張的雛形,再經壓紙:加壓排出水分、烘紙:烘培使其乾燥就可以得到成紙了。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製作成功還是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時間的。
工作坊內的其他用手工紙製作而成的物品。
手工紙的創新 為了擴大手工紙的市場以及改善紙匠工坊的經營,林政立還為手工造紙添加了許多新的元素。比如他自己常戴的一頂貝雷帽和他工作時會穿的圍裙就是由工坊生產的厚紙來製作的。除了這些之外,工坊還出售許多紙製品,比如用厚紙製作而成的購物袋,這樣的紙製購物袋可以承重二十公斤還有防水功能。另外還有紙製筆袋、編織包等等用來販售的紙製物件。 林政立強調紙對一個造紙人來說絕對不止是紙而已,它可以有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功能,而現在的造紙機器正在把紙變成僅僅一張紙。林政立現場展示了手工紙的韌度,跟機器造的紙不一樣,需要很大力才能撕開,而這也決定了手工紙的用途要比機器造紙廣很多,比如可以用來製作編織袋,甚至帽子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大機器時代,我們仍然需要手工造紙術的原因。 延伸閱讀 恆吉宣紙村——紙匠工坊臉書 埔里DIY——紙匠工坊 紙沙龍——手作紙體驗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