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宏、李效慈 / 台北市
隨便走進一間超市,看到貨架上滿滿的農產品任我們挑選,你可能只覺得:「哇!真是方便,我想吃的東西這裡都有!」但我們花錢買這些農產品,農民可以從中得到的利潤少之又少。因此黃友瑄跟歐晉德兩位農學院畢業的都市小孩決定創立一個公平的網路農業銷售平台。
|
黃友宣(右)和歐上華(左)兩位大學同學一同創建「採踏」。
|
食安危機帶來機遇
黃友瑄跟歐上華兩位畢業後並沒有馬上投入相關產業,反倒是分別進入投資業和從事新創團隊的工作,在這之間台灣歷經多次食安危機,人們愈來愈重視自己將什麼吃下肚,「採踏」這個計畫也在他們心中慢慢萌芽。
採踏平台計畫的想法在今年四月被提出,在重視效率及速度的團隊合作下,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資金籌備、平台創建以及最後的上線工作。團隊成員除了他們兩位外還有網路新創公司電獺以及長期從事農業整合的花東菜市集,成員各司其職,並提供相關的的經驗和意見,讓採踏的創建過程迅速且順利。
實地考察 嚴苛標準挑選優質產品
目前採踏平台上有多達四百多種的農產品,但並不是任何農產品都能登上踩踏的網頁,黃友瑄跟歐上華堅持所有要登上踩踏網頁的農產品都一定要經過他們的審核。他們的審核不是單看農產品本身而已,而是親自前往農家,歐上華:「就像我們的平台名稱一樣,我們要去踩過每一個農家的土地,看看他們的土地、蚯蚓量多寡、雜草生長速度,來判定農家有沒有使用農藥。親自到當地你就可以知道農家到底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們的標準。」
這個審核的過程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因為採踏最初的創辦理念就是希望能幫助農民建立一個合理的銷售管道,也因此他們盡可能簡化和農民合作的規則,加速審核和篩選。行銷其實就是在說故事,他們認為要是以採踏的堅持來銷售農產品,如果農家沒有這樣的堅持,那就只是在編故事騙消費者而已,所以農家審核才如此嚴謹。
|
希望能親自採踏過農家土地,因此取名採踏。
|
農業旅遊走新路 結合文創助行銷
看著網頁上寫的行銷術語,消費者不一定會相信,但要是消費者能親自到當地體驗呢?農業旅遊就是這樣的概念。踩踏網站上有提供非常多的農業旅遊選擇,例如「到水田裡插秧,體驗種稻的樂趣!」這個活動是到宜蘭的三星鄉體驗如何插秧、割稻,去認識我們吃下去的米飯是如何而來的,農家會帶消費者去導覽,了解農家的堅持就是要花這麼多的心力和成本,也因此生產的農產品才能賣到一定的價值以上,這就是踩踏所追求價值,也是他們最希望消費者了解的。
除了單純參觀農家外,他們也參考許多國家的經驗,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產業,例如參觀美濃紙傘、原住民文化,同時整合了網路上的銷售管道,並導入電子票證,讓消費者購買行程上更為方便,能更輕鬆了解當地特色。此外,踩踏也和多位新銳設計師合作設計禮盒包裝,農業結合文創,更依不同節慶、場合、對象做出客製化的服務,除了讓農家省去這一塊的煩惱,也讓一些苦無發表作品管道的設計師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也將這些禮盒包裝的所得回饋給設計師,鼓勵未來能有更棒的設計出現。
|
與設計師合作設計文創包裝,增加產品吸引力。 |
農業結合科技 開創新型態
曾經台灣以農業在世界立足,經濟起飛後我們以科技業聞名世界,然而現在我們的農業和科技業在世界上都面臨不同的困境,因此,農業結合科技,開創新型態的農業是趨勢,這也正是採踏在做的事,也是他們未來會繼續努力做的事的方向。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