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20:00

新港開台第一村 傳統工藝陶化板頭社區

沈念慈、蔡尚秦  / 嘉義縣

沿著河堤走著,發現牆面上有一顆巨大的苦楝樹,五顏六色的蝴蝶和瓢蟲在滿滿的白色花朵上休息著,這是新港最有名的大壁畫,也是全台最大的剪黏壁堵作品,讓呼嘯而過的車輛願意慢下速度欣賞。寺廟裡常見的剪粘與交趾陶,是板頭社區裡隨處可見的裝飾,板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謝秋緞與古笨港陶華園工作室負責人謝東哲為姊弟,一同以這項傳統工藝,為板頭村換上新面貌,注入新活力。

使用馬賽克拼貼的裝置藝術                                                                     攝影/沈念慈
使用馬賽克拼貼的裝置藝術 攝影/沈念慈

傳統工藝流傳 帶著深厚情感返鄉

三百多年前的板頭村,是相當熱鬧的地方,後來因為水災影響而遷村,變成一個偏僻的小村落。新港奉天宮因兩次大地震而損毀,在一九O六年時為了重建,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曾祖父林維朝,聘請廈門交趾陶師傅洪坤福抵台參與修繕工程,才將這項傳統工藝流傳下來,而從小在板頭村長大的謝東哲,在國中畢業後跟著姊夫,也就是板陶窯創辦人陳忠正,學習剪黏與交趾陶的工藝。

二十三歲退伍後,謝東哲在台北自行創業承包寺廟剪黏工程,幫一些小寺廟製作交趾陶的材料,同時也研究台灣史,參加古蹟寺廟導覽解說活動。由於看到了自己的故鄉有許多弱勢問題,包含人口老化與外移、隔代教養產生的代溝、外籍配偶居多、村莊經濟能力差等,二十八歲的謝東哲在結婚後決定返鄉定居,將自己藝術創作的專業與土地相連結,成立交趾陶工作室,供應交趾陶給寺廟。對村莊有著深厚情感的謝東哲,也在新港文教基金會裡擔起史蹟研究的工作,做了許多史蹟保存的調查,並與姊夫陳忠正一同思考著如何利用主題性結合文化與農業,讓家鄉的傳統工藝變成文創產業,讓板頭村起死回生。

昔日廢墟消失 利用社區優勢發展文化園區

復興鐵橋興建於一九一一年,在日治時期是運送甘蔗原料的輕便鐵道,也因地方需求開辦北港到嘉義的運客服務,路線經過兩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而隨著大眾運輸發達與產業轉型,糖業逐漸沒落,台糖公司考量經營成本後決定於一九八二年停駛,但當地民眾搭火車上學和進香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復興鐵橋因年久失修,橋墩嚴重裸露,從二OOO年開始搶救,反覆地與公部門溝通協調的同時,村民也紛紛出來表達意願,希望擁有歷史記憶的鐵路橋能夠保存下來,「相信有一天火車會回來」,這不僅是社區意識的凝聚,也是板頭村民對於火車可以再度行駛的期盼。

路邊的馬賽克裝置藝術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攝影/沈念慈
路邊的馬賽克裝置藝術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攝影/沈念慈

板頭村擁有三個全國第一,分別為「開台第一村」、「全國第一長的鐵路橋」、「全國第一個剪粘交趾陶材料供應地」。由於當時顏思齊與鄭芝龍在板頭村登陸,因此不僅有「開台第一村」的封號,也有人說板頭村是海賊村。而又稱為五分仔鐵道的復興鐵橋是現存五分仔小火車鐵橋最長的一座,充滿著當地居民的歷史記憶。古笨港陶華園、板陶窯、頂菜園等是板頭社區內三大主要園區,其中陶華園為不對外參觀的研發設計中心,板陶窯與頂菜園則是觀光工廠和傳統農村園區,不僅舉辦許多DIY體驗活動,讓遊客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剪粘與交趾陶工藝,大部分寺廟裡的剪黏材料與屋頂上的陶瓷材料也都是由古笨港陶華園以及板陶窯輸出。

擁有三個全國第一的板頭村,兼具歷史性與藝術性,謝東哲與村民將鐵道做成藝術鐵道,將寺廟的傳統工藝拿到公共空間,也向文建會申請「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完成以原生樹種苦楝樹為主題的剪黏大壁畫–「原鄉四季」,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冬枝四季風貌,枝葉縫隙中可以發現蟬、瓢蟲、天牛等昆蟲,而四季分明的意象也象徵板頭村民刻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

從搶救鐵橋、成立文化園區、整理廢棄鐵道、做大壁畫,到最後重蓋板頭車站,歷時約十年之久。而整理雜草叢生的環境與早已堆疊成垃圾山的廢墟,是讓陳謝秋緞感到困難的第一步,在社區老人一同幫忙整理下,鄉公所看見了他們的辛苦,幫忙申報環保局「清淨家園計畫」的小額補助,使社區可以盡快變乾淨。而在二OO八時,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讓社區參加培根課程,教育社區營造,幫助農村再生,將社區內的閒置空間與廢水池加以整理,再由社區自行維護。

觀光人潮減少 朝生態發展努力

「不要那麼傻了,我們這裡再一百年也不會發展」,人數占了板頭村大半的老人們一開始並不期望社區有所發展,直到復興鐵橋等等的環境整理後,看到許多部落客帶著相機前來拍照,他們才重新展露笑顏。不僅在假日會擺出農特產品賺取零用金,也會到板陶窯做馬賽克DIY,經過社區圍牆時,更開心地向孫子分享自己的DIY成品。然而社區為因應眾多的觀光人潮,私自用小貨車改裝成遊園車載客穿梭在街道中,因安全性的顧慮遭到遊客檢舉,違反道路安全規則下,受到了法律的禁止,遊園車因而停駛,觀光客從一年一百萬人到現在三、四十萬人,有明顯退潮的情況,政府也輔導板頭村往休閒農業園區發展,將農村特色做呈現。

尚在製作階段的交趾陶工藝                                                                   攝影/沈念慈
尚在製作階段的交趾陶工藝 攝影/沈念慈

「文化性的東西要不斷的創新,才會持續有人來」,謝東哲希望利用具有創意的議題去做主題性的操作,讓春夏秋冬不同的農村景觀與不一樣的農特產充滿故事性及趣味性,進而行銷產業文化,也希望遊客在民宿停留一、兩晚,感受當地的熱情,深入體驗精緻農業。陳謝秋緞希望朝生態方面努力,讓遊客在清靜的環境中,親近鄉村與大自然,讓經濟效益永續下去,也是未來板頭村繼續維持的動力。

 

延伸閱讀

交趾彩陶再創新 自家技術成藝術

傳統文化再現 嘉義市交趾陶燒出特色

嘉市交趾陶館 延續台灣絕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這篇文章 新港開台第一村 傳統工藝陶化板頭社區 最早出現於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