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3 20:00

恆春陶藝家 「薰陶」孩童人文素養

馮毅揚、鄭芳宜  / 屏東縣

「來,我們今天來做飛魚好不好?」走進恆春僑勇國小三樓的藝術教室,孩童嬉鬧聲不絕於耳。在這裡,取代書本的是一塊塊的陶土,只見孩童專注地搓揉手中的陶土塊,享受捏陶的樂趣。恆春在地藝術家殷福志在恆春地區推廣陶土藝術至今二十餘年,他認為透過陶藝的「薰陶」,能夠提升孩童的人文素養,同時也能增進對恆春這片土地的認同。

興趣變職業 一切都是因緣際會

殷福志說,第一次接觸到陶藝是因為高中的工藝科目,畢業之後在學校老師的引薦之下,在一間陶藝工作室當學徒,跟著師傅學習陶藝,學成之後剛好有學校在徵求陶藝老師,原本打算去試教個一兩年,沒想到一教就是二十年。對殷福志而言,陶藝是興趣也是職業。

陶藝藝術家殷福志現場示範陶土拉胚。                                                 攝影/馮毅揚
陶藝藝術家殷福志現場示範陶土拉胚。 攝影/馮毅揚

以陶土代替書本 陶藝教學廣獲迴響

僑勇國小學生進行陶土創作時露出得意的神情。                                       攝影/鄭芳宜
僑勇國小學生進行陶土創作時露出得意的神情。 攝影/鄭芳宜

從孩子們的眼神就能看出陶藝對他們的重要性,一堂不到兩小時的課程,每位孩子無不全神貫注地搓揉、拍打和捏塑手中的陶土,比起傳統的上課方式,「做中學」反而更能達到學習的效果,孩童不禁上揚的嘴角正是寓教於樂的展現。

深耕恆春二十餘年,殷福志觀察到恆春地區藝術人文教師的嚴重不足,導致恆春的孩童在人文素養與美學方面的概念,遠遠落後於都市的孩子,為了改變現狀,殷福志發揮所長,積極在恆春地區推廣陶藝教育,盼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或是教師前來恆春地區教書,協助推廣藝文教育。

陶壁烙記憶 尋找童年的印記

殷福志長期與僑勇國小合作,每年都會和應屆畢業生共同設計製作「陶壁」。僑勇國小校長李雅容表示,很感謝殷老師一直以來對僑勇國小不離不棄,在歷任校長的支持下,僑勇國小的「陶壁烙記憶」計劃今年已經邁入第十一年,陶藝已經成為「僑勇人」的共同記憶。

陶壁的主題以「土地關懷」為出發點,培養孩童對於土地的認同,從「鵝鑾鼻燈塔」到「恆春古城」; 從「海洋世界」到「龍鑾風情」,每一面陶壁都有故事,象徵恆春在地的精神。殷福志表示,從第一面「恆春古城」開始,每年都有新的挑戰,其中又以活動中心「大冠鷲」的設置的難度最為困難,不過他自豪地說,一般陶藝厚度超過三公分,就有難度了,對於厚度達五十公分的大冠鷲,只能憑藉多年燒窯與製作陶壁的經驗。殷福志首創低溫烘窯,慢速升溫,前後費時三天才完成大冠鷲的燒製,並將其安裝在活動中心二樓的牆面上。他表示,雖然低溫烘窯燒製成本高,但較高的燒製成功率值得一試,也讓他突破了陶藝作品的限制。

為何說陶壁是每一位畢業生的童年印記呢?原因是每一位畢業生在陶壁燒製的最後階段,會在陶壁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綽號,這樣一來,不論何時返回僑勇國小,都能重溫當時製作陶壁的回憶。現為殷福志助理兼學徒的蔡佳穎,正是第三屆陶壁製作的畢業生。她認為陶藝為僑勇的孩子注入一股創意的力量,同時也加深了老師和同學、僑勇和恆春之間的連結。

僑勇國小活動中心外牆的陶壁—大冠鷲。                                             攝影/馮毅揚
僑勇國小活動中心外牆的陶壁—大冠鷲。 攝影/馮毅揚

技藝傳承 傳承記憶

提及教學生涯中最特殊的回憶,殷福志開心地說,一位來自僑勇國小的畢業生在大學畢業之後回到恆春向他拜師學藝,於是他有了第一位學徒,經過一年的磨練已經可以協助教授部分的陶藝課程。

從小接觸陶藝的孩子在長大之後,選擇返鄉回饋自己的母校,這正是殷福志推行陶藝教育最期盼的結果。陶藝結合當地人文、自然風情,再透過陶藝課程和陶壁的製作,在每位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熱愛故鄉、認同土地的種子,將來孩子長大之後,無論是以陶藝教學或是其他的方式回饋,都可以期待藝術所帶來豐收的果實。

僑勇國小學生於陶藝課後合影。                                                                 攝影/馮毅揚
僑勇國小學生於陶藝課後合影。 攝影/馮毅揚

 

延伸閱讀

再生藝術工坊 用剩餘材料創作藝術

將藝術生活化 甄藝樂場跨界推廣藝術教育

三缺一劇團 以戲劇替土地發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這篇文章 恆春陶藝家 「薰陶」孩童人文素養 最早出現於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