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蓉、林淑禪 / 南投縣
眉溪部落青年帶著學生在校園裡種植小米,從清除雜草到完美收割,從舉行播種祭儀到練唱傳統賽德克歌曲,學生跟著課程一步步拾取瀕臨消失的部落寶藏,悄悄將文化香火傳承下去。這是國立暨南大學「原鄉發展學士專班」(簡稱原專班)開設的「賽德克族的傳統農事與祭儀」課程,由人類所教授邱韻芳主持,與原專班助教范心怡共同企劃。
在基隆中產家庭下長大的邱韻芳,於台大數學系畢業後決心改變人生跑道,「無法把自己、數學跟我的未來相連。我還是比較適合跟人有關的事務。」在接觸社會學及人類學的書籍後,邱韻芳開始踏上人類學之路,也意外於書中認識了自己從未接觸過的「原住民」。一九九〇年代左右,邱韻芳認識了由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明立國老師主持的「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計畫,其將原住民生活中的樂舞技藝從部落搬上國家劇院舞臺。在擔任志工、協助樂舞系列的過程中,邱韻芳結交到原住民朋友、進入部落,從此踏進此生摯愛的「原住民世界」,成了人生轉捩點。
獲得台大人類所碩士和博士學位後,二〇〇四年邱韻芳來到國立暨南大學教書。她說,從一位研究生到變成大學教授,身份的轉變引起部落一些長者不同的眼光,當老師的生活也比過去學生時期忙碌許多,使得停留部落的時日亦不再能隨心所欲,係隨之改變部落之於自己的關係。「我也覺得我應該回饋,可是當時的我想不出要如何帶給他們實質上的東西。」有人開始質疑她的目的性,有人開始期望她能帶給部落回饋,這股壓力讓她好一陣子無法面對摯愛的部落。
為了付諸回饋,邱韻芳開始參與政府的應用型、整合型計畫,實地走訪多個部落後深刻了解部落所需,終於有能力給予專業性的回饋,甚至實體上合作。二〇一四年八月,邱韻芳將暨大「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帶進眉溪部落,以大學的專業協助部落治理、參與部落營造,將校內的老師和學生帶進部落,並以原專班為中介,反向地從眉溪引出部落師資進到校園,開設與原住民文化相關的通識課程和工作坊,讓暨大與眉溪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單向流動,還能夠互補所缺,成為名符其實的「協力夥伴」。
二〇一五年二月,原專班開設了「賽德克族的傳統農事與祭儀」課程,邀請部落族民於校園內教授學生小米種植、播種祭儀,和傳統歌謠練唱。於五月底更舉辦「賽德克族傳統工法實作工作坊」,邀請到近幾年已在部落以及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搭建多棟傳統建築的眉溪部落工班擔任講師,帶領學生在小米園旁搭建賽德克族傳統穀倉,手法樸實精煉,為期十三天的工程,更成為許多人難忘記憶。部落族民秉持著自身專業,帶著原專班、暨大師生一同在校內復育起眉溪的文化天地,學校成為重要文化交流盛地。
二〇一五年九月,暨大原專班與部落青年共同組成部落報編輯小組,以每月一刊的形式,出版實體部落報《眉溪報導》,至今已發行到第十五期,另外,輔以虛擬的臉書粉絲專頁、部落格、專屬行動App等,讓村民除了透過傳統紙本,還能藉由普及的手機和網路,更快速獲得新聞,建構一個完善的部落資訊交流平台,目前廣受好評。
原鄉專班專任助教范心怡,目前也是讀於暨大歷史所博士班的部落青年,她表示,以前部落事務得經由村長利用廣播器宣揚,有了《眉溪報導》後,部落活動或是各類型事務有了發佈的管道,例如春季蝴蝶的系列報導、天主堂聖週活動、近百歲阿嬤的養身秘訣、新開設的學童課輔等等,報導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在部落青年和原專班學生的採訪、撰寫下,不僅報導資訊讓居民產生共鳴,也因參與其中而凝聚了部落向心力,更有效推廣部落文化,也讓暨大師生更認識眉溪。
「不是看學校想要部落做什麼,而是看部落現在想要做什麼。」參與部落營造多年的范心怡說,現在透過學校的資源,例如運用課程的方式,協助部落的人將他們想要發展的文化記錄下來,也讓小朋友可以接觸、學習。她也提到,部落報將眉溪部落的文化更有效保存、推廣,使部落裡各組織有了聯繫,有效推動部落的公共事務與共識凝聚。
藉由參與部落報事務和原專班開設的文化課程,部落青年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暨大師生也更多機會接觸原住民議題的事務,邱韻芳表示,企盼透過這樣的發展擴展「原」勢力,激發起原住民學生的族群意識,而後他們主動做些事情,不僅讓更多人看見眉溪文化,也讓部落文化永續流傳下去。
延伸閱讀
走進眉溪部落 暨大擴展「原」勢力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