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辰、林威欣 / 新北市
串聯台北與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在層山疊巒的山區中劃出一道美麗的線條,其中隱身著依山傍水的山城,清澈的烏塗溪水潺潺奔流在亂石林立的河谷中,有著山水風光的烏塗社區早年以大菁為主要的經濟產物並發展藍染的產業技術,更將製成的染料外銷至國外,但青年人口的外流促使特有的藍染技藝失傳,於是社區內僅剩的長者們決心走出戶外,結合天然的植物資源與耆老的智慧,傳承烏塗藍染的記憶。
不同於台北的喧囂,在石碇有著綿延不絕的層層山巒,清澈的烏塗溪穿流其間,這些自然景色使得石碇如同台北的郊外桃源,早年以石砌而成的萬壽橋作為產業發展的分界,橋墩以東的街區以發展茶葉產業聞名至今,烏塗社區位於較早開發的西街,以大菁作為主要的經濟產物,進而發展出染布產業,烏塗也成為北台灣藍染的重地。
走在烏塗的鄉間小道上,隨處可見大菁的蹤跡,但大菁並非台灣的原生種植物,由於石碇位於山林河谷之間,狹小的腹地使得早年先民開墾有限,不易謀生,而大菁正好適合生長於氣溫較低的低海拔山林中,石碇的河谷地形恰好契合便從福建引進播種,大規模的栽種大菁使其發酵出「藍靛」以供應藍染之所需。
大菁浸水後藍靛素便會浮出,加入熟石灰進行「打藍」的動作後,藍靛素就會濃縮並且沉澱形成藍泥,接著還需要加入米酒及單糖,用木灰水進行「建藍」的過程,經過二十一天後就成為可以進行染布的藍靛,胖子鄉土教室的藍染老師林月娥說:「早年的百姓都要穿著藍色的衣服,所以才有很多的染坊和商家在收購藍靛。」而大菁所製的色料色澤艷麗,也深獲許多民族的喜愛,因此除了建立染坊染布外,更將染料製成塊狀外銷國外。
藍染又分成綁染、紮染、蠟染、型染等多種染色手法,染布時更需重複浸染、氧化、清洗的過程三次以上,才能使布料有足夠的飽和度,經過這些繁雜的工法,才能將美麗圖案印在染布上,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導致藍染的市場大幅縮減,加上社區青年人口的外移,產業技藝的傳承後繼無人,具高經濟價值的茶葉產業完全取代了藍染,耗時耗工的藍染技術也隨著時代的洪流而漸漸消逝。
但近幾年茶葉產值卻也逐年減少,促使居民們再次看到家鄉既有的天然資源,時代雖變但自然資源仍在,即使藍染產業曾經停擺近二十年的時光,大菁的生命力依舊旺盛,烏塗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王思婷說:「大菁你越砍它反而會越茂盛。」於是居民們決定重拾烏塗先民所沿襲的技藝,於一九九六年成立烏塗社區發展協會,要利用在地的資源結合耆老們的記憶重新發展烏塗的藍染產業。
烏塗社區的居民們除了找回先祖的藍染技藝外,為求更新、更好,在傳統製作過程上也嘗試多方創新,林月娥說:「除了大菁還有許多植物是可以製作成染料。」像是薯榔、七里香、月桃甚至是膠蟲都可以作為天然的染料,而居民們也曾嘗試將烏塗另一特產-東方美人茶,變身染料,不同種類的植物、不同材質的布料都會影響染出的效果,居民們保留先祖藍染的技藝工法,善用社區既有的在地資源,創用隨手可得的植物,進行一場烏塗植物染的新革命。
「希望想到植物染就可以想到烏塗」,王思婷認為繼找回藍染的技藝後,希望可以進一步將植物染發展成在地的特色產業,現階段除了提供植物染的DIY課程外,更結合烏塗溪步道、淡蘭古道、親山步道等生態步道,成為生態旅遊的休憩點,欣賞石碇風光的同時,認識烏塗的植物染文化。
在未來,烏塗社區也希望結合石碇其他社區進行慢活輕旅行的推廣,利用山林河谷內的地形優勢,打造幽靜的養生之境,餐廳福田居的老闆娘黃田甜說:「烏塗溪步道的生態非常豐富,也有很多染布的材料都隨手可得。」希望可以透過輕旅行的行程,讓旅人感受烏塗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
現今烏塗社區居住的人口八百人不到,而老年人口更是佔了百分之二十,透過找回藍染技術的同時也讓這些長者們走出戶外,活化社區,王思婷也感慨地說:「現在社區的年輕人實在太少了。」雖然已經重拾先祖藍染的技藝,在未來更期望可以號召更多年輕人回來,攜手復甦烏塗早年的藍染風華。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重拾藍染舊技藝 染出烏塗新生命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