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山、蔡昀容 / 新北市
慈芳關懷中心是精神障礙者的康復會所,不收費也不限制精障者來的時間,希望讓中心成為精障者重要的生活據點之一。慈芳稱呼前來的精障者為「會員」,在這裡會員並不是病患,而是和工作人員一起參與中心運作,並透過每年舉辦的「社會瘋印藝文展」,引導會員藉由創作過程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讓更多人認識精障者。
慈芳關懷中心以多元、開放的視野關懷精神障礙者的社會融入,支持精障者從事社區服務。「我們一般人在做什麼,慈芳就是在做什麼。」蕭靜惠是慈芳關懷中心的社工,也是第一線陪伴者,所有的活動她都會親自參與,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融入會員的生活。
蕭靜惠說,這裡的工作人員不把會員看成是病人或個案,而是能思考如何安排生活的人,因此慈芳不會規定會員什麼時間到中心,反而是讓會員選擇想要來的時間,「那個想來就來的背後就是,你可以去安排你的生活,慈芳只是你的生活圈的其中一個聚點。」
慈芳關懷中心分成四個工作小組,分別是農田、物資、出餐以及導覽行政小隊,小隊成員多由中心會員擔任,為的是希望會員學習如何分工合作地完成每件事情,並透過工作了解自己也有能力為他人付出。有時中心會安排會員進行家訪,關心不常來中心的會員,並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合作,訪視社區周邊需要關懷的人,鼓勵他們一起參加活動,同時讓會員有機會關心身旁的人。因為每天來到中心的會員不盡相同,所以每天早上會召開開工會議,讓會員熟知每天的工作內容,並了解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事。
慈芳將價值邏輯落實在每個小組中,例如農田小隊研發自然農法,作法是將雜草覆蓋在泥土上,雜草的水分就能被泥土吸收,這樣一來,原本無用的雜草反而能保濕土壤,自然不需要天天澆水了。蕭靜惠形容,這些雜草就好像社會眼中的精障者,人們的偏見使得精障者在社會上難以立足,甚至直接否定自己,但是慈芳協助這些精障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了解每個人都有為社會付出的可能。
慈芳關懷中心每年舉辦「藝文展」,讓精障者透過展覽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透過創作來尋找人生的價值,也讓社會更認識精障者,改變對他們的負面看法。蕭靜惠坦言,一開始會員對藝文展很排斥、害怕被人嘲笑,甚至認為社工們想害自己,到現在藝文展已舉辦到第七屆,會員透過展覽有了和社會互動的機會,反而得到更多刺激,並慢慢找到信心和希望。
患有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強叔是中心的會員之一,今年年滿七十歲的他也是導覽行政小隊的重要支柱。在慈芳走一圈,會發現中心內的許多擺設都是藝文展累積下來的作品,強叔一邊仔細地導覽,一邊指著一塊寫著黑字的白板;這是兩年前藝文展時強叔的作品,上面寫著:「在急診室外面,爸爸慈愛地說,『好,我養活你一輩子』。」每一個字都是強叔親手所寫。
強叔的父親在兩年前去世了,因此強叔在前年藝文展成為主角,訴說自己與父親的故事,「我那時候二十歲左右,我爸爸帶我到醫院去急診,在醫院外面坐的時候,我爸就這樣跟我講。」雖然強叔年紀較大,因為牙齒有些掉落使得口齒不清,卻能感受到強叔對父親濃濃的思念。
今年的藝文展籌備會和以往比較不同,除了鼓勵會員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希望會員能練習說出自己人生的困境,因為精神病絕對不是困境的答案。蕭靜惠說:「如果說出你真正不開心或是真正卡住的是什麼,這樣才能有一個出口,不然只是講有症狀或有幻聽,要怎麼去對應他們?」
當然,讓精障者們練習說出人生的困境並不容易,社工會不斷和會員們溝通,透過引導的方式,慢慢地讓會員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卡在哪裡,或是說出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事情,並試著找出人生的出口。
這次的主題訂為「正開始」,蕭靜惠解釋:「藝文展每年都會說明慈芳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但今年大家比較會去講我真正在意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慈芳的會員們背後有著不同的故事,而每個人也都有過自己生命累積的刻痕,但他們仍願意在各種變動起伏中,勇敢邁開正開始的步伐。
採訪側記
慈芳工作人員沒有「工作人員」感覺,幾次看他們的互動,都很像朋友或家人,有時甚至分辨不太出來誰是工作人員、誰是會員。
因為會員們每天的精神狀態不同,每次來練舞的人都不一樣,所以老師設計的動作和隊形不複雜,容易重組更動。會員們知道當下正在努力克服的動作和隊形,不是到時候上台演出的版本,但每個人都相當投入,享受和大家一起擺動的過程。在旁邊看時,也會被氣氛感染,忍不住跟著笑,停不下來。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藝文展說出生命故事 精障者邁開勇敢步伐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