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昊邕、陳慈晏 / 台中市
在一片矮房和翠綠稻田中,矗立著一棟打著「十年不關」招牌的獨立書店「羅布森書蟲房」。由羅布森企業創辦人汪世旭打造,羅布森書蟲房致力於改善偏鄉閱讀環境,將書香傳遞至偏鄉,成為文化沙漠中的閱讀綠洲。
羅布森書蟲房為羅布森企業體中的一環,企業旗下除了書店,也跨足環境工程及升降椅研發。由於創辦人汪世旭喜愛閱讀,因此擁有自己的書店一直是他的夢想,在一次因緣際會,圓了汪世旭這個放在心中二十年的夢,也促成了羅布森書蟲房的誕生。
位於台中烏日、南投草屯和彰化芬園三縣市的交界處,羅布森書蟲房店址原本要蓋升降椅工廠,為降低成本才選擇遠離地價昂貴的都市。一次偶然下,汪世旭發現位於店址附近有兩所國小,兩所國小的共同處除了地處偏鄉,新住民家庭和隔代教養的比例也較高。這個問題讓汪世旭轉念,將要做工廠的地重新申請了營業執照,決定開一家書店提供孩子良好的閱讀環境,帶動偏鄉社區的閱讀風氣。
以幫助偏鄉學童及帶動社區閱讀風氣為出發點,羅布森書蟲房的經營模式就像社區圖書館,販書也借書,可供借閱的書籍高達七千多冊,讓學童得以擁有豐富的閱讀資源。
因地處偏僻,羅布森書蟲房與台中市立圖書館合作,在書店借閱的書籍,都可以在台中市立圖書館的任何一間分館還書,便利居住在城市的客人。此舉也延展了書店的客群,更因居處鄉村環境清幽,許多城市的客人聞名而來,住在台中市區的顧客林俊豪說:「比起市區的吵鬧,這裡比較安靜,帶小孩來也放心。」
口碑的快速累積,打響偏鄉獨立書店的名號。然而許多遠道而來的客人,未注意公休日,空手而歸。為改善這般窘境,羅布森書蟲房在店外設置名為「書待址」的書櫃,二十四小時不上鎖,只要有喜歡的書就可以帶走,不須經由書店購買或借閱,達到「漂書」的功能,讓書本能超脫空間限制在愛書人間流傳,同時也達到推廣閱讀的功用。
長期致力於偏鄉教育的羅布森書蟲房,積極與政府機關合作也有自發性的志工陪讀活動,店長郝荷麗說:「從一個小小的角落為出發點,延伸到更多、更廣的地方。」希望從自家書店做起,喚起大眾對於偏鄉孩童的關注。
「他們缺少的不是故事書,而是導讀、伴讀的人,這才是孩子所缺乏的。」郝荷麗說。與中興大學合作,將書藉載到山上與偏鄉學童分享,透過大學生志工的陪讀,給予孩童實質幫助,而非治標性的注入閱讀資源。
羅布森書蟲房除了與大學合作,也自發性的定期至兒童病房,為病童做繪本閱讀。店長郝荷麗認為從小接觸文字,有助於孩童發展邏輯思考能力和培養內涵,也是改善教育城鄉差距的解決之道。更向文化部申請「偏鄉小學閱讀計畫」,希望公家單位的支持,能縮短偏鄉學童和都市學童的差距。
書店並非賺錢的行業,何況是開在偏鄉的獨立書店,曾被譏是傻瓜書店的羅布森書蟲房,短期目標是實行創辦人承諾的「十年不關」。即便年年虧損,也堅持在偏鄉站穩腳跟,推廣閱讀,用紙本書的溫度,溫暖這塊被遺忘的土地。
經營五載以來,一直秉持著「喜閱、聞香、和善」的信念。「喜閱」即喜愛閱讀 ;「聞香」指聞書香、木頭香 ;「和善」則代表人對人或環境的和善,希望人民能愛護土地,保存文化,重視閱讀。
前任店長兼選書人的林新淵說:「希望進來我們書店,能放鬆享受閱讀的幸福。」羅布森書蟲房提供舒適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也致力改變偏鄉弱勢的現狀,希望在閱讀的力量之下,讓書香能夠在偏鄉遍地飄香。
採訪側記
採訪當日前往羅布森書蟲房時,途經矮房農田,道路約走越狹窄,當時內心對於有書店開在如此不方便之地,感到非常困惑。然而在採訪後,得知創辦人是為了給予偏鄉小學不亞於都市學童的閱讀環境,才在此開書店,深覺自己畏懼麻煩的自私。若沒有像創辦人這樣發現台灣社會死角,並願意積極做出改變的人,想必台灣的城鄉差距將永遠無法解決,陷入無限輪迴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偏鄉飄書香 十年不關的「羅布森書蟲房」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