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錡、王傳豪 / 宜蘭縣
一到中午,長者們聚集在長青食堂,一同吃飯、聊天,笑聲絡繹不絕,這裡是宜蘭縣壯圍鄉的後埤社區。後埤社區屬於典型傳統漁村,以近海漁業捕撈為主,但隨著近海漁業沒落,讓傳統漁撈技法牽罟逐漸式微,人口外流更導致現在留在社區的居民大多是年長者。
為了讓留在社區內的長者找回光榮感,也記錄下傳統漁撈技法牽罟以及捕鰻苗文化,後埤社區靠著居民的努力,發行了第一本繪本《靠海吃穿・後埤人生》。
後埤社區位於宜蘭縣壯圍鄉,一旁緊挨著太平洋,早期社區居民大多以漁業為主,屬於典型傳統漁村,社區居民靠著「牽罟」與「捕鰻苗」生活。不過,近年來海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居民們紛紛感嘆,捕撈上來的垃圾,比漁獲還要多,近海漁業已經「捕嘸魚」。產業經濟衰落導致就業環境不如從前,青年也到城市工作,後埤社區面臨人口流失以及老化問題,傳統漁村文化也隨之沒落。
「牽罟」是沿海傳統漁業捕撈技法,漁民們同心協力拉繩子,靠著腰力步步倒退走,將網子內的魚獲捕撈上岸,再將漁獲分堆,各自帶回家烹調,但這樣的捕撈方式除了耗時外,也需要大量人力,不符合現代成本及利益,年輕人多半選擇到都市工作,以至於這項傳統文化逐漸消失。
後埤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永德,眼看社區內的居民多為年長者。自己的媽媽也是社區高齡長者之一,他開始觀察身邊長輩的需求。原先從事資訊產業的他從頭開始學社造,興建樂齡學習中心、數位集會中心以及社區關懷據點,縮短數位落差及數位資訊應用推廣,並舉辦各種社區活動讓社區長輩參與,拉近社區與居民的關係。再從社區「空間」整頓,將荒地進行綠美化,最後以「文化」轉變後埤社區。同時,展開繪本的創作,讓社區傳統文化能被留下。
「老人有很多故事,邊聽邊覺得很有趣,但聽一聽就忘了。」張永德說,於是他有了製作繪本的念頭。張永德希望透過繪本,把耆老的傳統記憶與漁村文化記錄下來,同時也讓社區耆老因為講故事,發現自身的價值,找回光榮感。
張永德回想起當初號召居民來創作繪本時,居民對他說:「別鬧了,不可能!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繪本書?」然而,他們還是願意嘗試。決定創作後,社造老師陳育貞與繪本老師鄭喬栩兩人加入後埤社區,協助居民一同創作,將當初覺得不可能的事實踐,齊心完成了第一本屬於後埤社區的《靠海吃穿・後埤人生》。
《靠海吃穿・後埤人生》畫出了傳統漁村生活,將牽罟與捕鰻苗的故事,透過繪圖與剪貼記錄。其中最特別的是,有別於一般繪本的白話文敘述方式,這本創意繪本裡的文字,都是耆老創作的「四句聯」,像是「聽著螺聲一直推,海面魚仔結歸堆,罟船趕緊推落水,載者漁網出去圍。」生動的敘述出即將前往牽罟的過程,也將情境描述得維妙維肖。
然而,在呈現故事內容時,居民們遇到許多困難,例如耆老用閩南語口說著四句聯,卻難以用文字呈現,只能靠著志工們不斷修正與調整文句,確認耆老們所表達的意思,再選擇詞彙來生動表達情境。另一方面,對於漁村記憶,耆老們有時也有著不同的感受,時常彼此爭論,最後只能透過不斷溝通,在異中求同。
「這個海浪都是我畫的!我最高興就是畫這個海浪喔!」後埤社區居民林素英指著繪本興奮地介紹著,眼神裡充滿著對社區的驕傲與喜愛。居民們在創作時分工合作,耆老們負責說故事,年輕人幫忙繪畫,有人貼、有人剪,張永德笑著說:「長輩不認識字,也不能畫,那就用吹風機吹乾畫作啊!」社區居民紛紛動員,各司其職,共同創作屬於後埤的故事,也讓社區情感大大增溫。
張永德表示,後埤社區在年輕人外流後,留下許多獨居老人,希望透過社區的力量,將居民們聚集在一起,共食、共學也共同為社區付出,讓社區成為獨居老人們第二個家。因此,後埤社區居民們時常聚在一起,透過一次次的討論與規劃,一同改變社區。
「老人真的是需要被照顧嗎?」張永德說,從二〇一一年開始,後埤社區發展協會與宜蘭沿海其他社區合作,舉辦牽罟體驗活動,由社區耆老親自教授大家牽罟技巧,體驗活動更結合海洋教育課程,讓來參與體驗的家庭能一同認識海洋,也透過牽罟活動進行機會教育,讓民眾明白海洋的美與重要性。
然而,社區發行的繪本出版後,後埤社區發展協會與鄰近國小進行合作,配合鄉土教育課程,耆老們帶著繪本來到國小,分享在地知識與記憶,當起「故事阿公、阿嬤」,將繪本作為教材。張永德目前正在籌劃,希望能將繪本結合劇場,一方面讓耆老們直接演出自身故事,另一方面也以戲劇方式呈現傳統文化,將漁村記憶傳承給下一代。
採訪側記
來到後埤社區,看見阿公、阿嬤們有人忙著打掃環境,有人忙著煮飯,一到中午便熱情招呼我們進去長青食堂一起吃飯,老人家有說有笑,每天聚在一起吃飯、學習和聊天,也分工維護社區整潔。張永德希望能透過社區營造,讓長輩找到歸屬感,所以除了改造社區環境,也興辦食堂和學習中心,更透過製作繪本,畫下他們的回憶。看著長輩們的笑容,我想張永德成功了,後埤社區就是溫暖的大家庭。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創意繪本 討海人的「後埤人生」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