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俐君、蔣昕蒨、鄭芊芷 / 苗栗縣
造橋國小位在客家人口眾多的苗栗縣,舞龍隊是該校的特色,結合了運動以及客家文化。每年元宵節的踩街活動,對造橋國小舞龍隊而言是重要的任務。其實每一次的表演與競賽活動,除了給少數不擅長讀書的孩子展現自己的機會,也使舞龍團隊得到更多學習經驗。
負責訓練舞龍隊的教練徐國寶老師,笑說自己原本是個「門外漢」,透過參與研習、協助訓練學生累積經驗,後來從當時的校長廖金文手上,接下教練的棒子,最終帶領孩子們拿下全國冠軍。在擔任教練期間,徐國寶提到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場比賽,二〇〇九年的亞洲盃舞龍錦標賽中,外國隊伍的表演,是促使他改變舞龍隊訓練方向的關鍵。從以往展現圖騰為主的傳統龍,變成舞台效果更多元的競技龍,他說:「那時候才想到很多不一樣的創新,包含結合音樂、一些燈光,不然早期剛接觸還是會用傳統龍的概念去做」。
提起造橋國小輝煌的紀錄固然開心,但也讓徐國寶想起訓練過程中最令他揪心、不捨的就是學生受傷的時候,摔傷、骨折的情形難以避免,他稱這是自己最難克服的心理障礙。「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很特別的」語畢,他停頓了一會兒,才又繼續完成自己的陳述。
在五、六年前,造橋國小舞龍隊一年參與四場比賽,包括全國中小學競技龍錦標賽、苗栗縣的兩場民俗體育錦標賽及台南的全國民俗體育錦標賽,至今已拿下十五座全國冠軍、二十餘座全縣冠軍。因此,對造橋的孩子而言,舞龍有著格外特殊的意義,從進入學校就夢想自己能在升上六年級時,穿上威風的服裝,成為舞龍隊的一份子。
但榮耀是無數的汗水換來的,最初的練習需要花許多時間訓練體能,前一兩個月沒有表演的機會,過程辛苦,甚至無趣,待動作成熟後才能表演及比賽。所以當上台的機會與掌聲來臨時,學生們的喜悅是難以言表的。舞龍隊每一屆的最後一次表演,都是在畢業典禮上,嘗試沒有接觸過的夜光龍,學生穿上黑衣,在黑暗的場館中舞動發光的龍,為國小的生活畫下句點。
隨著時代的變遷,舞龍隊也面臨著因少子化帶來的人才缺失問題。過去六年級有兩個班,六十多位學生,如今遞減到剩下十四位學生,只好讓全班同學都成為舞龍隊的一員,想篩選優秀的學生更不容易了。現在的隊中成員也包括特教班、資源班的孩子,雖然有時候,需要增加特教班及資源班學生的練習時間,訓練節奏及律動,不過老師認為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相信他們的能力。
原本以男同學為主體的舞龍隊,現在男女的比例各半,徐國寶表示:「我發現其實女生也不輸男生,很多的競技動作可以下來把它完成。反而是女生都擔綱比較重要那幾節。」學校也在今年打破只有六年級才能舞龍的規定,招收五年級的同學加入,希望能尋找到更多適合的孩子。
經費來源是他們的另一項困難,在一九九〇年代中央政府積極推動「一校一技藝」的時期,政府會補助經費,但隨著這些技藝在國中小逐漸普及,經費取得變得不易。還有一項特殊的問題,學校一些孩子的家庭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家長可能會反對孩子加入舞龍隊,所以即使遇到優秀的孩子,也不能招收進來。
舞龍隊成員陳芙筠在團隊中負責以龍珠帶領龍頭,她說雖然時常會有動作背不起來、跟不上其他同學的時候,但是她會花上更多時間去練習。舞龍對她而言是種會想花很多時間練習的興趣,也「充實自己,幫助自己學習到很多的經驗」。除了自己對舞龍的愛好,父母也都對她學習舞龍表達支持,認為這樣珍貴的機會應該多多爭取。
擔綱龍頭的陳竑憲更靦腆的說:「有時候在學校會跟大家發神經拿東西揮來揮去」可見他對舞龍這項運動的熱愛不僅止於練習時間。他也說到舞龍對他帶來的好處,感覺自己的體力變好、變強壯了,因此只要有活動他都會盡可能參加,想讓自己學到更多。
舞龍這項運動,在造橋國小十九年如一日,如今已成為學生及老師們引以為傲的傳統,並希望一直延續下去。
採訪側記
一來到造橋國小,老師親切地帶我們進校長室,校長十分熱情地泡茶請我們喝,整個訪問過程都很輕鬆愉快,訪問結束後,教導主任帶著我們參觀學校的各個角落,介紹學校的特色給我們認識。採訪當天正好是教師節,還可以看見學生在教室的門上寫著大大的「教師節快樂」來祝福老師,雖然那天下著小雨,但心卻覺得暖暖的。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舞龍隊傳承客家文化 「舞」出一片天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