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悦蓉、莊芷瑄 / 宜蘭縣
「田不只有田和農作物,田是一個動植物生態的棲息地。」從小便喜歡賞鳥的林哲安在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成立「新南田董米」,想透過水田留住水鳥。他使用生態友善的方式耕種水田,並讓大眾進行認養,帶認養者到土地上插秧、除草、收割、賞鳥,希望透過這個品牌讓整個宜蘭、整個台灣一起對鳥類友善。
在宜蘭新南的水田裡,被拓寬的田埂中有一隻隻在覓食、休息的鳥類。這片水田中種植的便是「新南田董米」。台大森林系、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的林哲安為道地的宜蘭人,他從小學六年級便開始賞鳥,至今已邁入第十八個年頭,起初,他意識到「在讀書的同時,環境也正在遭到破壞」因此,他想透過自己的雙手來保護環境,創立以生態環境為核心的「新南田董米」。五年來,田董米加入了林哲安大學同社團的女友、同為愛鳥之人的喜德、以及管理官網的小編,四個夥伴一齊在保護鳥類的路上努力奮鬥。
當時身為新南休閒農業區的主委官耀金表示,「田董米」的事業起初是不被看好的,不使用農藥、肥料對大多數農民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當林哲安將「田董米」的理念提出來後,由於看見他的抱負,官耀金便將自家的田地借給林哲安,並替他尋求一同耕種的農夫。受到官耀金的支持,加上第一位合作的農夫阿農伯的加入,田董米正式成立,從沒有過務農經驗的林哲安,在初期遇到耕種方面的問題時除了詢問農民及農業改良場,他也會參考鳥類相關文獻以了解水鳥喜好環境、閱讀農業資料來確立田董米的耕種方式,為的就是種出各種鳥類適合棲息的水田。
「田董米和一般市售的有機米其實種植方式差不多,但在生態友善行為上差蠻多的。」林哲安表示,田董米為一年一穫,當年八月至隔年一月為休耕期,由於不同的水鳥會有不同的水位偏好,因此,休耕期時他們會透過調控調整水田入水口及排水口的水管、水口,來製造不同的水田環境,大致分為深水、淺水、泥地三種類型。除此之外,田埂也會被刻意拓寬,並在田埂上種植適合鳥的植物,以便鳥類躲進草叢中活動。田董米使用的肥料也非一般的有機肥,而是使用米糠作為肥料灌溉,一方面能作為良性循環的肥料,二方面它同時也是鳥類所喜愛的食物來源。不以米的收成為成果,生態上保育的才是田董米最大的目標。
林哲安說,很多環境、食物問題其實是因為台灣人與土地間的關係被水泥牆阻隔了。因此,他發起水田認養活動,讓想要為土地盡一份心力的民眾能直接到田董米的網站上填寫表單,以一年七千元成為一名水田認養者,認養者除了能吃到自己認養的水田所種植出來的米,也能在特定時節下田去體驗插秧、除草、收割以及參加由林哲安本人帶領的賞鳥之旅,希望能透過這些活動將土地上的事及相關知識傳達給大眾,讓大眾實際看見水田環境的重要,與土地建立情感連結。
鳥是會遷徙的動物,林哲安發現,這群鳥類在地球的遷徙路線環境都已經逐漸遭受破壞。他說,若是全球鳥類數量下降,新南村的鳥類也會跟著減少,因此,當要保護的對象是水鳥,目光便要放在整個亞洲、地球,在這麼大的範圍中,保護鳥類是一件永遠都會感到挫折的事。即使受到環境破壞及農舍數量增加的挫折,林哲安依舊堅定的表示「鳥留得越久,就代表我們做的事情越正確,我們需要靠鳥來認證我們做的環境。」只要水田中有鳥的存在,就是林哲安繼續做下去的最大正能量。
「做這個要做一輩子啊,不會退休也不會中止。」林哲安表示,以後他會繼續做水位管理、田埂拓寬、撒米糠施肥等能保育水田及鳥類的事務,把現在可以做、能做的事做到好,對林哲安來說,保護鳥類是「永遠都不會停止,也不知道該如何停止的」。在未來,他希望能將田董米的水田一甲甲擴張,讓願意停留在此的鳥類變多,讓更多農夫、大眾一起加入鳥類友善的行列。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宜蘭下著陣雨,逐漸變大的雨勢讓拍攝難度提升,即便如此,超親切的林哲安及女友(人超好粉專小編),和田間高手喜德仍然開著車載我們到田間道路拍攝農田及觀賞鳥類,並仔細地為我們介紹。從沒見過一片田中有這麼多鳥類,且鳥們都舒適的在田中活動,把水田當自己家,當天還幸運的看見稀客「白額雁」,讓我們兩個都市俗大開眼界,感受到這個團隊對鳥類的熱情,即使大雨依然下著,但是心卻暖暖的,真的是很棒的採訪經驗。
延伸閱讀
水鳥在身邊 新南田董米懂鳥也懂米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