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台灣嚴重的剩食問題,德國人史蒂芬西蒙(Stefan Simon)將他在德國曾參與的「拯救剩食運動」引進,這個運動的運作方式是召集自願參加者到超市、麵包坊、餐廳等等餐飲單位拿取商家即將捨棄的食物,將那些即期品透過享食台灣的成員(吃貨夥伴)分送給需要的人。二零一六年四月他更創立享食台灣(Foodsharing Taiwan)召集更多台灣人也能一同響應,並將剩食分送給更多需要的人,讓食物達到零浪費。
剩食共享風潮襲捲全台
近年來,「剩食」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之一,而台灣的食物浪費也不容小覷。亞太資訊平台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2011年時曾公布台灣的廚餘數據,我們每天平均丟棄的食物竟超過300萬公噸,這個數量能夠堆成60棟101大樓!而釀成浪費的原因諸如生產過剩、保存不佳、包裝瑕疵等等。
Simon西蒙是一位來台學中文的德國人,發掘台灣的剩食問題後,便將近幾年於歐洲盛行的Foodsharing剩食共享風潮引進台灣。Foodsharing自2012年在德國以非營利組織foodsharing.de興起,。而以Foodsharing名義蒐集食物的人稱作「foodsaver惜食者」,成員們必須簽屬契約,承諾對取得的食物負擔全責,藉自己食用或無償交給第三者的方式,讓尚可食用的食物發揮價值,達成降低浪費的目標,不須將食物丟棄。
招募志工,擴大享食規模
由Simon發起的享食台灣,目前由一群來自全台各地的大學青年組成核心團隊,並負責主要的計畫推動。核心團隊成員楊宸侰表示,因為參加台灣政府舉辦的「漾飛全球行動計畫」,她和另外三位高中同學組成團隊,並從二十一項永續發展目標中選擇「責任消費與生產」,於是開始針對剩食議題找尋合作組織,便找到享食台灣,於一年內和享食合作,他們四位好友也進而成為核心團隊的一員,協助享食台灣將組織營運的更完善。
享食台灣組織內部登記的志工有四十六位,而較活躍的志工有二十八位。秉持著「非營利、非慈善、有系統」的對抗食物浪費的理念,現在正積極地在全台各地招募志工,也參與各式剩食相關活動,期盼藉此提升人們減少剩食的日常觀念。由於在台灣剛創立不久,知名度也才剛打起,內部運作也才剛開始穩定,許多連鎖企業不好協商,因此合作的多為較好協商的獨立商店(例如:台北市中正區的毛毛工作坊)或是社區民眾,目前在台灣的合作店家也僅有兩家。
無經費條件下 另闢經營之路
由於享食台灣為社會大眾自發的組織,沒有企業或政府的贊助,因此在核心團隊的規劃下,現在要成為享食台灣的志工已有一套網路專業流程。首先,填寫線上志工申請表單,接著核心團隊會依據報名人數而訂定志工訓練的地點和時間。訓練結束後,即可獲得享食台灣的ID卡和Karrot帳戶,成為正式的享食台灣志工。
Karrot帳戶的概念和我們平日在使用的Line是相同的,正式的享食台灣志工可以邀請其他的志工創立Karrot群組,達到五人以上的人數後,便可開始尋找合作店家,協調每週領剩食的時間以及領取辦法。核心團隊會在Karrot群組確定合作店家後,再次致電確認合作意願,而西蒙負責最後的核准。一切都通過後,就可展開享食運動。
永續經營剩食價值
核心團隊成員魏辰宇轉述享食台灣志工團隊內其他志工的分送剩食經驗,有志工為學校球隊成員,有一次領取剩食後,發現數量過多,正愁於如何分送時,便想起球隊的其他隊友們,便將剩食帶回球隊,不到幾分鐘,剩食一掃而空。另外,有志工為學校的舍監阿姨,她時常會在領取剩食後,將食物分送給住宿的學生,讓學生們當宵夜。這些小故事,都訴說著剩食的價值。
魏辰宇也表示,核心團隊成員現在都還是學生,未來進入職場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無法預測將來是否有時間繼續經營,而創辦人Simon也將回國,接下來在台灣的營運將會由核心團隊接手。由於享食台灣是無經費的營運,核心團隊對它也有一定的責任心,他們規劃未來將用遠端遙控的方式,將志工訓練轉為線上觀看影片,並設計好線上問卷,確保志工將影片完整看完。他們便能在出社會後利用閒暇時間,朝無經費之路,繼續經營享食台灣。
採訪側記
當天志工訓練結束後,聽聞核心團隊成員說下午有志工聚會,便決定留下來參與。後來才發現享食台灣定時和廢青不廢合作,不定時舉辦手作環保袋及環境友善的團康活動,更將活動融入志工聚會,也藉此聯絡彼此的情誼,這也是享食台灣的初衷。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享食在台灣 惜食不浪費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