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低台灣水果 脫胎換骨全新價值

陳逸璇、謝德瑾  / 台北市

「在欉紅」,出自於台語發音,指的是枝頭上的果實成熟了,且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呈現最佳風味的狀態,恰如其分的豐盈、醇熟與完滿。「在欉紅本舖」名由自此,他們以台灣水果為主角,尋找最合適的加工手法呈現原味,賦予台灣農產品全新價值。「台灣水果真的很好,但大家都不太珍惜。日本哈蜜瓜可以賣到一顆兩萬,但為什麼品質更好的台灣哈蜜瓜,卻被看低得跟什麼一樣?」

台灣水果比你以為的更好

店名「在欉紅」,出自於台語發音,正是水果食用的巔峰狀態。攝影/謝德瑾

主廚楊豐旭,畢業於台大園藝系食品加工組。在求學期間,他就已經與朋友們成立「在欉紅」品牌。當初,幾個創辦人時常省思,台灣水果本質極好,民眾卻鮮少思索我們平日享用的水果,究竟是如何生長出來,最終來到我們的面前。「我們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從產地到桌上的價值鏈,而非只是在乎水果從市場買到的價格多少、好不好吃。日本哈密瓜一顆可以賣到新台幣兩萬,但品質平均更佳的台灣水果,不但價格低廉數十倍,甚至已是那樣的價錢,常常還是會被嫌太過昂貴。」

「在欉紅」以果醬起家,如今已滿十年。楊豐旭解釋,果醬的優勢在於,當水果製成果醬後,儲藏壽命得以延長數倍,而罐裝方便攜帶的特質,使得無論是銷售到國外或國內各縣市都有其便利性。他透過自己大學時習得的農業栽植和加工方面的知識及技術,使水果本身的原味在加工後完整呈現。舉例來說,市面上看到的水果往往在半生不熟的狀態下就被摘取下來,才接著經由催熟處理,因為若是在樹上就熟成,採下後運輸便容易碰傷;但它們則堅持使用植株上成熟紅透的果實,以獲得最香甜的風味。

創業早期,眾人合資投入八十萬成本,光鳳梨就找了四種,試做卻只有一種可行,有時還會因為天災斷貨。研發將近一年,才在二OO八年推出手工果醬成品實際上線,在二四八農學市集等地販售。一種果醬品項一次約僅生產五十瓶,要價比市售果醬高出三倍,剛開始市場反應冷淡,一個月營業額僅五萬,成本卻要十到十五萬元。所幸真金不怕火煉,「在欉紅」果醬的價值漸漸被大眾看見並接受,至今陸續開發水果軟糖、義式冰淇淋、法式甜點等多元產品。

從果園到餐桌,可能性無所不在

擁有農業相關背景的「在欉紅」主廚楊豐旭。攝影/謝德瑾

楊豐旭認為,台灣水果的美好之處要被看見,勢必得從消費者的觀點開始改變。「在欉紅」的做法之一,是在介紹果醬時,直接把生產者概念帶進來,例如:水果種在哪裡、被誰種出來的,甚至在栽培過程中帶領員工到產區並加以記錄,相關訊息內容則會透過網站和臉書整理出來給消費大眾,所有生產技術和原物料背景資訊,都一一放在網上提供查詢。

「透過我們公布的參考內容,不少同業開始會去使用與在欉紅相同來源的水果,其實這是我們所樂見的,不但讓農民從獲得更多收益中被鼓勵,也讓更多人願意使用品質更有保障的水果。」楊豐旭表示,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水果價格便宜是有目共睹,但這個現象未必是好事,因為就台灣農業現況而言,多數作物是以慣行農法栽植。

何謂慣行農法?就是農夫固定使用農藥和化肥栽培農作的方式,台灣其實不夠注重檢驗農產,以致於作物常有農業殘留量太高的疑慮。如果沒有妥善依照近似植物自然生長的農法栽種果菜,不但容易造成環境破壞,長期下來台灣的土地肥沃度也會逐漸流失、而重金屬的殘留更導致土地長期性的破壞。

民眾常因缺乏對農業背景的認識,接受到許多錯誤資訊,「有機」、「無毒」等名詞亦容易被混淆,所以「在欉紅」也會不定期開設主題講座,從果園到廚房,從品種到環境,讓消費者有機會獲得正確資訊,並更了解農業背後的重要意義 — — 台灣的水果是可以用更友善的方式去照顧的。

果醬不只可以抹在吐司上

「在欉紅」果醬。口味由左到右:茂谷柑、香草鳳梨、紅心芭樂、玫瑰荔枝。攝影/謝德瑾

多數民眾對於果醬使用方法的認知,往往僅止於配麵包和抹吐司。但事實不只如此,果醬還能入菜,例如搭配鴨胸和其他紅肉料理,還能調進飲料,例如調成氣泡飲或沖進紅茶。這些花果與主食相互結合、端上餐桌的菜餚在歐洲常見,而台灣卻相對稀有。所以,「在欉紅」設計的果醬型錄,也特別畫出果醬和其他餐點的搭配建議。楊豐旭認為,不只台灣水果的價值要被意識到,手工果醬的優勢也該發揮得淋漓盡致。

最好的行銷 就是講一個誠實的故事

「在欉紅」果醬提供試吃服務。攝影/謝德瑾

然而,比起用零錢就能買到一大瓶的賣場果醬,小小一個玻璃罐「在欉紅」卻得要價兩、三百元,相對之下顯得並不親民。「我是覺得啦,一分錢一分貨,普遍認知的果醬使用的原物料通常是次級品,水果就是因為受傷無法販售才拿來製成果醬;但我們希望的不僅僅是作出果醬,而是期待它們保有最佳風味、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十足競爭力,所以我們的原料等級本身就更高。」小至完熟程度,大到環境維護,這些全都真實反映在原物料的價格上,楊豐旭卻也能非常自信的告訴民眾:「這絕對是品質的保證。」

「在欉紅」會如何讓消費者理解到這件事情呢?市場行銷固然重要,但楊豐旭覺得背後更重要的,是敘述一個誠實的故事。講故事絕對必要,而這個故事也必須誠實。「我覺得很簡單,就是把我們確實有做的事情,論述出來讓大家聽到。」「在欉紅」會把每年的訪查做成資料,也鼓勵員工自己透過影像、文字加以記錄。

此外,倘若產品製做出來後,只是裝在果醬罐裡頭銷售,和民眾之間其實仍有難以打破的距離,因此,他們有了自家的實體店面,客人就能走進來,親眼看到果醬本體、員工自己分享果醬吃法給消費者、民眾甚至還能在購買之前試吃。

透過試吃,民眾能夠感覺到「在欉紅」和市面上果醬的差異:這是真正的水果風味,而非只是加進香料的果膠。或許無法讓所有人都理解到這件事情,但只要遇到這些能夠意會「在欉紅」果醬優點的人,就已讓「在欉紅」感受到莫大成就。「去年三月,我們去了一個在日本上野公園辦的台灣文化展擺攤,有一群路過的阿嬤看到果醬就來試吃,本來表情平常,一吃眼睛就發亮,那當下,真的覺得自己背後的努力都很值得。」談起這些,楊豐旭眼神也是閃亮,褶褶生光。

除了「在欉紅本舖」的主要銷售門市外,果醬也另有在好丘市集、248農學市集、神農市場等地設點,就連誠品的「誠品知味」專櫃也能找到「在欉紅」果醬。甚至在國外,如近到香港、新加坡,遠至美國加州皆有販售。最近也開始有國外廠商主動找上門來洽談,未來有望讓台灣果醬散落全球更多地方,成為新一代的台灣之光。

以人氣商品紅心芭樂為例,簡單介紹製成過程。

採訪側記

近年關注農業新聞,看到的往往是水果生產過剩,農民為求利潤的最小傷害,寧可讓水果自然掉落而不加以採收的事件。這個寒假去了趟菲律賓,發覺就連物價低廉且正好是熱帶的地域,水果在傳統市場的身價,仍比台灣來得更高。由此可知,水果在台灣民眾的普遍認知裡,取得之容易,價值之卑微。身為既得利益的消費者,我也難免感到難受,心疼農民的血汗年年付諸東流,也心疼寶物被當棄物。在欉紅自產自銷的果醬,價格雖然不斐,但似乎必須如此,才能促使台灣人意識到在地產物其實也有自己的傳奇。

延伸閱讀

藏著思念的愛花果水果乾

《食力》 讓民眾能放心的吃

賣相不佳當令水果 化身美味果醬

粹取新鮮食材原味 格外品美味上桌

善用「格外品」 製造出最單純的果醬


別看低台灣水果 脫胎換骨全新價值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