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銀行 將落果果皮轉化為環保酵素

當果園被颱風侵襲過後,剩下的是一堆又一堆賣不出去的落果。果農們知道,丟棄所有落果是非常浪費的,但是將落果堆置在爛泥中不管,又會滋生黴菌、使土壤酸化,影響來年果實的品質。正當他們煩惱該如何是好時,「地球之家」看見了他們的困境,並伸出援手,推廣「酵素銀行」計畫,讓農民們可以將落果回收再利用,做成環保酵素賣給社會大眾。

轉廢再生 創造城鄉互助的大家庭

地球之家創辦人翁純敏與好人會館的發起人黃榮墩,是志工行動的長期夥伴,好人會館成立於二〇一一年,至今已發起過許多「好人運動」,像是幫忙農民賣盛產滯銷的農產品、建立林口咖啡渣生態村等等。當二〇一四年風災來臨時,花蓮縣瑞穗鄉有六十餘戶的農民陷困,不只清理果園,農民還要等農地復耕一年後才能收成,因此在那時候農民們是沒有收入的。為了幫助農民消化經天災摧殘後不能食用的落果,黃榮墩號召好人會館的成員們,一同下鄉幫助農民解決落果問題,促使翁純敏開始思考該如何幫助農民。她想起有位老師曾經教導她如何製作環保酵素,觸發她將農民的落果回收再利用,並製成酵素的想法,於是翁純敏成立了地球之家,發起酵素銀行的計畫,幫助農民們度過困頓的時期。

首先他們在網路上號召民眾,以小額捐款的方式救助農民。先把資金捐助給農民,讓農民們將資金轉換成製造酵素的設備、清理果園的人力,再將製作好的酵素發送給捐款者,建立城鄉互助的循環體系。而地球之家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環保酵素,並以實際行動關切環境議題,創立至今已推廣許多活動:農損落果備災、環保酵素銀行,以及轉廢再生咖啡渣生態圈計畫。其中「環保酵素銀行計畫」廣獲大眾認同,除了在二〇一八年於「嘖嘖」群眾集資平台成功募集了五十萬,團隊也在二〇一九年與友信醫療集團合作,一同舉辦社區的宣講活動,教導社區民眾如何製作酵素,推廣友善地球的理念。

翁純敏在里民活動中心講解如何製作酵素。 攝影/林品妤

社會大眾在家也能製作環保酵素

環保酵素也稱作「神奇酵素」。一開始先將新鮮的果皮、蜂蜜和水,以三比一比十的比例混合,接著只要靜置一段時間,待它發酵三個月就能完成一罐環保酵素。翁純敏表示,由於酵素的味道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為了避免讓酵素的味道太重,要盡量選擇「柑橘類」的落果,像是橘子、柳丁、柚子等等,作為環保酵素的原料。此外,環保酵素不只有清潔環境的功用,它還能用在清洗蔬果、碗盤,以及擦拭在人體和動物身上解決跳蚤與蚊蟲叮咬的困擾。

地球之家團隊在酵素講解課程中所放置的酵素成品。 攝影/林品妤

然而製作環保酵素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當果皮放入瓶罐的比例太高時,會讓有限的糖分無法將全部的果皮發酵,環保酵素就會製作失敗。酵素講師林淑芳表示,農民們一開始在製作酵素時,會因為覺得落果都是不用錢的,而放入過多的果皮在罐子中。雖然製作失敗的酵素還是可以當肥料使用,但畢竟肥料不能轉賣出去,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農民就會失去信心。因此地球之家在讓農民製作酵素前,也會對他們進行講解,盡可能地減少失敗的次數。

與醫療團隊合作 共同深入社區推廣理念

除了將環保酵素當成產品販售,地球之家也會到各地演講,持續推廣環保酵素給國民使用。翁純敏表示,只要有社區主動與地球之家聯繫,他們就會前往教導社區民眾,如何在家實作環保酵素。在二〇一九年,友信醫療集團看見了地球之家的理念,並認同他們推廣環保酵素的努力及付出,於是與地球之家團隊共同策畫了「友善社區推廣計畫」。他們會一同到社區舉辦製作酵素的課程,由友信醫療集團提供里民們日常生活中的衛教知識,再由地球之家團隊宣導如何製作酵素,並讓民眾親手實做。

地球之家與友信醫療集團合作,在各社區舉辦酵素製作的課程。 攝影/林品妤

友信醫療集團以行動支持地球之家,希望透過舉辦社區講座,將轉廢再生、循環經濟的理念推廣到民眾生活當中。他們在二〇一九年在台北市伊通街的中央里進行宣講活動,活動當中除了有酵素講師當場教導民眾之外,友信醫療集團也宣導了正確的居家清潔守則。而其企業社會責任部高級企劃潘尚鋒表示,這是友信醫療集團的第一場環保酵素推廣活動,希望能和地方居民互動、交流,透過關懷環境來改善生活習慣,並且里民生活更健康。

採訪側記

雖然環保酵素已經不是一項新穎的技術,但當我們看見在台灣,有一群人為了幫助果農而善用環保酵素時,真的感到很欣慰。尤其是那天在里民辦公室採訪時,參與民眾大多都是銀髮族,看他們都從家中帶來不要的果皮,積極投入在課程講解中與製作酵素,就不禁讓我們感受到由小地方做環保的力量。只要大家都能出一份心力,就算只是運用家裡不要的果皮製作酵素也好,也是在友善地球。而且這是一個實際的行動,不是空泛的環保理念,民眾透過環保酵素在家就能簡單做到環境永續。

延伸閱讀

「東風」十年燎「土地復耕」之原

工業大麻也能護健康 保養保健都能行

小農一條心 中山村耀國際

天然的尚好 蘑菇環保綠時尚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酵素銀行 將落果果皮轉化為環保酵素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