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宜、魏慈耘 / 新竹縣
進入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前,路邊是一大片的蔗田,這是新城社區的傳統農作物,更以此製成黑糖相關成品,推廣寶山名產,吸引遊客前來,更活化農地、帶動青年返鄉。
糖的悠久歷史
在日治時期,寶山鄉主要種植水稻以及白甘蔗,也在新城社區設立糖廠,帶動糖業發展,更曾經運送到日本供天皇使用。但隨時代變遷,農業轉變為工業社會,人口進入都市,糖業也隨之沒落。
一九九四年,時任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李傅秀妹,帶領一群老人一起以當地的作物製成黑糖、點心,訪視年少時的朋友。其他協會幹部則負責推廣,賣出的少許經費則作為材料費,繼續製作下一批。
李傅秀妹一群人為了回味兒時回憶,也運用自己老家閒置的空地種植甘蔗,收成後想製糖,但苦於沒有費用建灶,於是大家將家中閒置的鍋碗瓢盆、磚塊拿出來,東拼西湊成了一個灶,開始煮糖。
製糖的香味隨風飄出,吸引客人進入園區,客人便開始向老人詢問製糖的做法等等。這位客人恰巧是部落客,將見聞寫在部落格中,吸引大批民眾致電詢問商品,讓此地開始聞名。也因為「風中飄散的糖香味」而將此地取作「新城風糖休閒園區」,更在二OO四年正式定位新城風糖,從休閒園區轉變為公司。
糖產業打造長照 營造共好社區
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二OO九年從海南島嫁至台灣,跟隨丈夫即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榮峯,一起著手繼續社區營造。
發展同時也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最嚴重的是生產的人力不足,因此招入二度就業、新住民婦女,以及在地青農,一起生產「黑糖爆漿包」。
新城風糖最有名的產品是「黑糖爆漿包」,內餡是當地的黑糖。也為了不讓客人覺得了無新意,所以新城風糖每過一年就會推出新商品,現正將寶山地區既有的農特產柑橘,製成冰淇淋、果醬、果汁加入商品行列。
當地傳統的黑糖,是將未清洗的甘蔗放入鐵鍋,以燒柴的方式,把甘蔗濃縮成糖。但溫度無法控制,常會燒焦,且乾濕度不一,又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但第二代農民回流,顧及效率、安全、保留甘蔗味、時間自主控制的考量,結合半自動化的科技,經過兩小時及溫度一百七十度以下,蒸發剩下的黑糖,是有別於傳統黑糖的金黃色,也成為新城風糖的代表。
也著手改造園區的生態規劃,讓遊客可以參觀更豐富的糖製程,在此處停留一天。設計伴手禮,讓遊客除了在園區停留可以果腹,更可以把商品帶出去、傳給更多人。
「長者的老化速度很快,我們要趕快將長照架構起來。」王翎鳳說,這也是不能再等待的問題。新城風糖將營收的百分之二十投入長照,未來也規劃成立日照及長照中心。專案經理曾淑芳表示希望新城社區未來可以「從老而幼,從幼而老。」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
感動來自居民回饋 成就後續動力
寶山鄉居民鄧佩珊,二度就業擔任經理,她說:「新城風糖的影響很大,帶來了觀光、經濟,還有最主要是就業。」
王翎鳳說,有些寶山鄉的兒女因為婚姻離家,可能二十年沒回來了,看到有節目有一步一腳印、文創LIFE、食尚玩家等的節目,播出新城風糖,因而回家,看到觀光人潮的進入,也看見家鄉的改變及希望。這些人的感動,也是王翎鳳的感觸,更成為了王翎鳳繼續營造的動力。
採訪側記
自己身為新竹人,知道寶山有產黑糖,但並沒有其餘的認知。因為採訪而來到此地,約三小時一班的公車,下午四點四十是最後的末班車,剛好採訪當日是一個大熱天,還沒進入園區就先心力交瘁。但與多位經理及執行長訪談,十分認同其理念,也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親切。看見幾個孩子在園區內奔跑、遊玩,深感這是一個快樂,也正蓬勃發展之處。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飄散在風中的糖香味 新城復甦傳統農業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