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建和社區是一個木雕藝術村,當地隨處可見卑南族傳說故事的木雕作品,例如淒美傳說故事:神鹿與公主,除了美化社區,也讓木雕乘載著部落不忘祖先與傳統的美意。
漂流木能生火照明更能記錄歷史
「他們年輕人會去河邊或是海邊撿漂流木回來生火,或是做成桌子、椅子。」台東射馬干部落的頭目陳文生說著漂流木過往對於部落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多元的社區,有卑南族原住民也有漢人,這裡是射馬干部落,也被稱為建和社區。
部落的頭目陳文生表示,在過去還沒有電燈或瓦斯的時代,年輕人會撿拾漂流木作為生火照明的材料,也會將漂流木做成做成家具及生活用品,例如碗、湯匙等,所以從前的漂流木與部落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隨著科技發達,漂流木的重要性逐漸被現代化的工業產品所取代。但陳文生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必須被傳承,所以身為領導部落的頭目,他透過自己的木雕專長,希望用這項技藝記錄生活,保存漂流木的精神,讓老人能有所懷舊,讓年輕人能認同自己的文化。
當地居民,同時也是該地廟宇敬山宮的廟公戴家德說,自己家裡有養牛,所以陳文生曾為了雕牛,反覆到他家裡去看牛的肢體架構與神態,他將作品用較為粗獷的粗線條方式呈現,而不執著於追求作品百分之百擬真。
文建會計畫 創造原鄉新風貌
陳文生說,原本的卑南文化中並沒有特別著重在木雕的部分,他在一九八七年開始有了透過木雕紀錄漂流木精神的念頭,一九九八年獲得行政院文化部前身的文建會,所提出的「振興地方傳統產業計畫」補助成立木雕藝術村,由陳文生指導有興趣的居民進行木雕創作,因此社區內隨處可見木雕創作,讓木雕技藝與卑南族傳統記憶能長久流傳。
陳文生說,木材的種類相當多元,有樟樹、紅櫸木、白櫸木、芒果樹、龍眼樹等。至於他的木雕技術,則是透過生活經驗的觀察自學而來,因為身為世襲的頭目,他除了需要照顧父母,也需要主持許多歲時祭儀,如年祭、小米祭等,所以他在四十二歲時才投入木雕創作,除了展現美術天賦,也希望藉著木雕傳承部落文化。
除了開設初級木雕班指導學員認識木頭種類、刀具種類及用法,陳文生也到台東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及社團老師,讓更多對這項工藝有興趣的人都能參與,並且將木雕做為社區發展的特點,讓外地人更認識部落,同時也加強部落與外界的連結。
木雕連結外界 同時凝聚社區
不少原住民文化會將傳說故事融為文化的一部份,以歌謠或繪畫等方式流傳,射馬干部落的木雕也是如此。像是卑南族經典的淒美傳說:「神鹿與公主」,這個故事主要是在描述曾經有一隻神鹿與卑南族公主一見鍾情,每當要分別時,神鹿都會送公主一顆琉璃珠,某天,族人將神鹿射殺,並將鹿頭帶回,公主傷心欲絕便一頭撞死在鹿角上,那時族人們才發現琉璃珠的秘密,後來在祭拜祖先時都會放上琉璃珠。
部落的族語老師洪渟嵐也曾是木雕班的學員,她表示一開始學員們的雕刻沒有非常專精,所以會在意自己的雕刻作品好不好看、與實物像不像,此時頭目就會說,這就跟人一樣不完美,勉勵學員不用太執著於作品外貌的相似與否,只要是自己用心做的,就是好作品。
另外,觀光客往往會因為頭目較有知名度,而只想買頭目的作品,導致其他成員的創作乏人問津。後來學員間開始分工,每個人雕不同的主題,若有想買的類別,就直接到負責該主題的工作室,就像是整個社區一起完成一件作品一樣。
對於社區未來的展望,頭目陳文生希望能用木雕讓更多祖先的智慧與生活痕跡能被後世記得,不管是分享與關懷他人的美德,或是對於祖先傳承的智慧能感恩。而族語老師洪淳嵐則希望透過族語教學、木雕教學等,讓部落裡的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更認同自己的文化。
採訪側記
騎著摩托車,沿著台九線一路從台東市區到了建和社區。一進到社區我們就被沿路的木雕雕像所吸引,它出現在住家的牆上、路口的轉角,幾乎無所不在。在我們與頭目採訪的過程中,除了暸解漂流木對部落的歷史意義外,也聽了不少卑南文化中的傳說故事,例如無處不在的木雕主題 — — 神鹿與公主,描述著部落公主與神鹿淒美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此次採訪,非常感謝射馬干青年文化發展協會接受我們這麼臨時的要求,以及盡可能提供我們的協助。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射馬干部落 用木雕讓卑南文化更深「刻」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