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袋相傳 Bago 把塑膠袋變錢包

袋袋相傳 Bago 把塑膠袋變錢包 | 華視新聞

林宜萱、林鉦翰  / 台北市

台灣人每年用掉一百五十二億個塑膠袋,而每個塑膠袋平均被使用的時間只有十二分鐘。秉持著減塑的精神,吳儀庭等人創立 Bago 塑膠袋回收再製所,使用手工技術,將不起眼的塑膠袋,重新製作成時尚有形的錢包。

不起眼塑膠袋 變身精美錢包

「資源是有限的,不要做不必要的消費和浪費」,畢業於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的吳儀庭、高小涵及何仙尤,秉持著環保及減塑的理想,在二〇一六年畢業製作時,創立了 Bago 塑膠袋回收再製所,她們將平凡、不起眼的塑膠袋,重製成時尚、有形的錢包,賦予塑膠袋新的生命。

Bago塑膠袋回收再製所將平凡的塑膠袋,重製成時尚的包包。圖片提供/Bago塑膠袋回收再製所

二〇一六年畢業後,她們雖然有著各自的工作,但仍然希望Bago這個品牌能一直陪伴大家,於是她們利用下班後及假日的空檔,在工作室裡一針一線的縫製錢包,並將商品放到實體店鋪販售。

「希望可以賦予塑膠袋二次生命的延續」,儀庭解釋道,Bago 這個品牌名稱,由 bag 結合 go,bag 是取自於塑膠袋的英文 plastic bag,而 go 則有著「繼續」的意涵,因為他們希望塑膠袋被丟棄後,可以有被二次利用的機會。

塑膠袋變錢包 低溫熨燙無汙染

蒐集、清洗、裁切、熨燙,縫製,每一個步驟都是精工細活。從一開始的蒐集、挑選塑膠袋就是一門學問,不是所有的塑膠袋都可以重製成錢包,「拉扯時會產生很清脆聲響的塑膠袋就不適合」,儀庭解釋道,因為塑膠袋太硬表示在製作過程中添加過多的硬化劑或色素,熨燙時有可能會釋放出有毒氣體。

接下來的步驟一樣不能馬虎,清洗與裁切相對容易,而熨燙則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因為高溫燃燒塑膠袋會釋放出有毒物質,例如戴奧辛等,為了安全無污染,他們反覆嘗試。

「就是一直嘗試啊」,在不斷地嘗試與實驗後,最後花費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她們發現使用五十到七十度的低溫熨燙技術,不但可以避免產生有毒物質,也能讓布料維持原本的花紋,柔軟不變形。

Bago塑膠袋回收再製所使用低溫熨燙技術。 攝影/林鉦翰

「每一個塑膠袋錢包都是獨一無二的」,格紋、原點、條紋等各式各樣的花色陳列在眼前,塑膠袋錢包最特別之處,莫過於它的多變,Bago 塑膠回收再製所採用手工縫製錢包,透過她們巧手的拼貼,原先不起眼的塑膠袋,一個個變身成為了繽紛、多彩的錢包。

畢業製作得獎 轉型為真正品牌

原先只是畢業的專題製作,沒想到 Bago 受到許多的師長、同學的鼓勵,更在二〇一七年德國紅點設計獎中獲得傳達設計獎,於是她們才決定將 Bago 上市成為真正的品牌。

但從畢業專題製作到品牌真正上市,其實並不容易,Bago 面臨到的最大問題是「生產」。因為所有的包包都是手工縫製,而 Bago 目前只有三個人在經營,人手不足導致沒有辦法大量生產,也因為實際的出貨量不多,很難找到願意幫忙生產的廠商。

一開始她們找到的第一家廠商,成本昂貴,而且客人反應品質不佳,後來輾轉經過親戚的介紹,換了一家新的廠商,才解決成本過高的問題,品質也大有改善。

堅持永續理想 改變消費習慣

秉持著減塑的精神,何仙尤、高小涵、吳儀庭希望能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攝影/林鉦翰

從一開始學生創業的經驗不足,到真正上市後的生產人手不足,Bago 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她們沒有想過要放棄,即使是兼職,她們也想要將品牌經營下去,因為她們希望「設計可以和社會接軌」,透過創業來解決社會問題。

「消費者選擇商品時,永續經營不該只是加分的選項,而是必備」,小涵說道,她們期待能改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希望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能把「環保」及「永續」等概念當作選擇的標準,而品牌在經營商業模式時,也應該思考如何為地球與環境盡一份心力。

採訪側記

Bago塑膠袋回收再製所向民眾募集被丟棄的塑膠袋,再重新熨燙、縫製成為錢包,我們才發現原來平凡、不起眼的塑膠袋,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兼具時尚與環保的錢包。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其實經營一個品牌並不容易,Bago塑膠袋回收再製所原本只是一個畢業專題的作品,真正轉入市場後也遇到不少困難,儘管如此,她們還是一直堅持下去,精神令人佩服。

延伸閱讀

全國首件棉質雨衣 賀拉碩的綠色革命

塑膠袋回收再製 發揮永續精神

海洋垃圾的重生 Subs拖鞋走出環保新路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袋袋相傳 Bago 把塑膠袋變錢包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