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宥辰 / 台北市
「台灣人需要對這個世界多一些了解。」季風帶店長陳官廷說。季風帶書店坐落於大稻埕老街區,有別於多數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原國家客群為目標,季風帶致力於將東南亞文學介紹給台灣讀者,帶著我們一同乘上吹往南向的風。
反方向的南向政策
季風帶書店最早可回朔到由馬來西亞作家林韋地所創辦的《季風帶雜誌》,由於林韋地小學時期曾在台北待過一段時間,一直以來與台灣有著很深的感情;在二O一六年時,發覺在台灣東南亞文學受到的關注實在是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進而決定創辦一個平台,讓過往身為文化輸入國的東南亞,也能將自己的好作品輸出到台灣讓更多人認識,《季風帶雜誌》就此誕生。
然而在引進了幾本書、參加了幾個書展後,才發覺到在台灣推動東南亞文學,比想像中要來的困難許多。「在多數的書店裡,過了展示期就很難看到書再次被擺出來,且在以主題區分為主要擺放方式的書店裡,有些被擺到小說區、有些則被擺到歷史區,這種情況之下,很難為讀者帶出一個完整的東南亞意象。」陳官廷說。
最後林韋地找上自己小學時的台灣好友陳官廷,兩人一起將季風帶化作實體,於二O一九年一月,在六張犁開了第一家季風帶書店。然而選在住宅區的店址,面臨到過路客人較少的窘境,經營了八個月後,於同年九月遷移到大稻埕現址。
「像我們這種專注在單一領域的書店,在過去的店址比較沒辦法服務到需要比較生活化書籍的顧客,反倒是現在所在的大稻埕老街區,人們抱著探險般的緩慢腳步前來,比較會願意打開雙眼找尋新事物。」陳官廷說。
來大稻埕找朋友的林小姐說,這是一間讓人感到很溫馨的書店,選書也很不一樣,位於老宅深處的地點更是有種尋寶之感。「過去自己在書店其實不太會選這些書來看,能夠有這間把東南亞文學都集合起來的書店,或許能讓人在其中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林小姐說。
跳脫偏見與誤解的東南亞
「我們對東南亞的理解其實很少,而從文學開始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陳官廷說,現今網路發達,確實能提供不少獲知東南亞資訊的管道,但對於其消息來源的真實性及完整性都無法保證,而閱讀實體書籍的方式,能更有效的去了解最真實且正確的樣貌。
過去台灣經濟起步較早,吸引東南亞移工前來工作,陳官廷認為,這種「對方來我們國家賺錢」的想法,無形中加深了對於東南亞的刻板印象;再加上過去東南亞出版品不少是以簡體中文印刷,也造成不少誤認其為中國出版品的情況產生。
「自從家裡請了外籍看護之後,讓我開始對東南亞這一塊產生興趣。」為了季風帶特地跑到大稻埕的游姓高中生說,自己小時候對移工的印象其實不是很好,長大後才發覺應該要主動去了解他們,才能建立起彼此良好的溝通管道,為此才專程到季風帶選了幾本書。
「我們希望用文學跟社會科學,讓台灣人對東南亞文學的想法改變。」陳官廷說,文學主要是故事,社會科學則比較偏向理論,這兩者對於讀者在建立自己對東南亞文化的想像時,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如由旅台多年的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所寫的《民國的慢船》,由一篇篇故事帶出在台的馬華人如何去面對歷史背景所帶來的人生考題,有些人選擇留在台灣,在身份認同的夾縫中尋找答案,另一些人則是回到馬來西亞,在馬來人與馬華人交錯的複雜社會中努力生存;這本書藉由筆下角色對於自己身分認同的轉變,為讀者建構出一個了解馬來西亞社會中族群認同的途徑。
陳官廷說,另外像是《野芒果》這類收錄多位作家作品的文選,也是一種方便讀者藉由各種角度去了解文化的方式;《野芒果》從長年寫作的老作家,十代二十代的年輕作者的作品都能看見,透過各種年齡層、各種背景的故事描寫,能讓讀者在回顧馬華文學過去的足跡時,亦能感受到新一代的想法將會往哪走去。
在社會科學的作品部分,陳官廷說,如《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及《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都是值得一讀的作品。《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從一九九八年獨裁政權的結束講起,帶著讀者走過曾被視作不可能的國家民主化二十年,透過對國內經濟、宗教及政治的分析,讓我們思考印尼的民主化路徑,是否能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而《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則是談論二戰後到回歸前香港的電影審查史,當時雖由推崇民主的英國進行殖民,但與鄰近的中國相距甚近,當時的香港政府如何在不影響創作自由的情況下,又能夠保護好香港的外交關係;在面臨到全世界新冷戰興起的情況下,身處大國鬥爭間的台灣,或許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最佳的應對方式。
陳官廷說,當讀者只看到生硬的數據時,比較沒辦法去感受到這些數字在實際生活上會代表著什麼意義,反而是看到一個故事時,能夠去看到數字是如何去影響到人的生活;就如同我們在探討一個國家的經濟起伏時,不單單只是分析數據,透過了解其國家的文化背景,更能幫助我們去了解其原貌。
改變中的台灣
「不管是因為政府的政策,或者是整個世界局勢的影響,在台灣對東南亞感到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了。」陳官廷說,台灣人開始認知到東南亞正在崛起這個事實,年輕人在思考未來的出路時,也慢慢的會將東南亞列入選項之一。
陳官廷認為,近幾年政府也在東南亞這塊下了不少功夫,對於這些離鄉打拼的移工朋友們的權益更加的重視,如將過去被認為有些髒亂的台中第一廣場,轉變為屬於移工們的東協廣場;一般民眾也開始轉變對東南亞朋友們的想法,「他們和我們一樣,都需要被在乎。」的想法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
季風帶除了引進東南亞書籍外,也致力於舉辦講座活動,從緬甸內戰歷史開始,談到馬華同志議題上的困境,甚至是二O一九印尼大選分析,也有飲食文化體驗活動與音樂會,各式各樣的主題都會在此出現。
「藉由一次次的活動來引出更多的故事,這是我目前滿享受的部分。」陳官廷笑說,每次的活動都能帶來一些不同的效應,如有一次談印尼大選的解析講座,台下剛好有一位來自印尼正在台灣學中文的大學生,現場就馬上變成當年在印尼大學是如何學中文的分享會。
陳官廷說,另一次則是一位媽媽和孩子一起來參加活動時,媽媽說自己的孩子過去每個禮拜都說自己在參加東南亞的活動,很想知道到底是在做些什麼,就來參加活動了。
「這些事情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是在做好事,大家也慢慢知道說想要拓展視野時,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來。」陳官廷說。
往南的風 才正要吹起
東南亞經濟持續起飛,政府也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過去台灣一窩蜂的往西方求學、經商,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往南方走去。
陳官廷表示,有人說過未來會是全球化的世代,語言能力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然而在學習當地語言之外,能否持有當地文化的資本,就會是勝出的關鍵,這時候閱讀當地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
「持續閱讀,透過閱讀去了解更多文化,這是我們現在應該要做的事。」陳官廷說。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對我來說,是一次反思的過程,確實自己過去也曾對移工朋友抱著不成熟的想法,殊不知那種自以為是的態度,反倒是讓自己被鎖在名為自大的井底透不過氣,要記得季風帶所抱持的這種精神,去用謙虛的態度面對一切,才能做到真正的成長。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季風帶書店 吹起往南向的風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